作者:朱权
一个人献这么多次血,他身体受得了吗?会不会影响健康?真的是为夺献血冠军而捐献的吗?11月13日,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居民肖明星连续三次夺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以来,曾经质疑其献血是否超量、超常规的声音,再次在网上出现,不少人关心的同时也在质疑他的献血动机。对此,肖明星泰然处之,“我这辈子也没能做什么大事去帮助别人,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献血,治病救人,我觉得心里很舒服”。截至目前,肖明星累计献血175次,献血量达68600毫升,3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1月15日大河报)
肖明星的献血量是惊人的,笔者好奇的上网搜索了一下,说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尽管存在一些捐献血小板换算全血的过程,但捐血量还是惊人的,大概将自身血液“刷新”了13次,如此说来,3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还真属于名至实归。由于成为冠军,成为“出头的椽子”,杂音就来了,质疑他的献血动机。质疑可以有,但一定要有话语权,不能只作为一名看客,进行冷嘲热讽。
对于看客,鲁迅先生曾进行过辛辣的的揭批,这些看客都擅长“看”,哪儿有“热闹”便在哪里看。看热闹是他们外在的行为方式,热衷看,却非常冷漠麻木,扮演着戏剧的看客角色。比如,对待孔乙己的酸腐,尽管他们可能大字不识一箩筐,却偏爱奚落孔乙己,触动孔乙己心灵的伤痛,便感到很大的快慰,于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还有在《药》的主要情节是看客的表演:在凄冷的清晨“赏鉴”砍志士头颅的“盛举”,在华老栓的茶馆谈论夏瑜。对于肖明星的献血行为,在这里只想质问质疑者,你们在献血吗?你们有无资格进行评论?把鲁迅先生对看客的描写,不妨一一对号入座,看其中是否有你的身影。
肖明星对于医院的求助有求必应,并且还发动妻子,有一次肖明星来献血,得知有个病人急需AB型血小板,他立即打电话让同血型的妻子宁义丽包车从明港赶来。并且这些年一件事雷打不动:献血间隔时间一到,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血站机采室。
即使“冠军”的头衔再光鲜,我也没有勇气去做,“看客”们也未必能做到,肖明星对于自己的动机解释的很单纯,他说“我这辈子也没能做什么大事去帮助别人,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献血,治病救人,我觉得心里很舒服。”
不光他很“舒服”,难道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看客看着不舒服吗?就像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说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看客们,只要不违反科学规律、社会伦理,成为冠军,无可非议。并且不要妄自进行非议,因为看客们的非议,有可能让有一些梦想成为“冠军”的人止步。如此看来,看客心理应休矣!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