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财政减收仍发红包”背后的逻辑

吴江

2014年11月14日15:4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澳门特首崔世安昨日在立法会公布明年财政预算,并总结过去5年施政。在赌收下跌背景下预计今年财政盈余同比减200亿澳门元,但崔仍建议继续民生支出,各项减免税让明年少收21.35亿澳门元,每个永久居民派钱9000澳门元(约等于6900元人民币)等经济补贴和成果分享将让澳府支出约114.19亿澳门元(下文“元”均为“澳门元”)。(《南方都市报》11月12日)

“财政发红包”,应该说并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不只是澳门,内地也早有尝过鲜的城市。不过,既然是“财政发红包”,当然不会毫无缘由。通常情形下,财政增收自然是个必须的前提,很难想象,假如财政自身尚且没吃饱,自顾尚且不暇,又何来“发红包”的雅兴?相形之下,此番澳门特区在财政减收200亿的情形下,却仍计划延续“派钱”政策,甚至还将进一步减免税,的确显得有些不合逻辑。

不难设想,财政盈余已然同比减200亿,向居民派钱支出114.19亿,明年还将减免税,无异于进一步加大财政的压力。那么,何以在财政减收的情形下,“红包”非但不减,甚至还要进一步减税,更是颠覆了财政增收的惯常理念。

诚然,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财政而言,无论是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甚至是提供公共保障,其实都需要有充足的财政支撑,稳健的财政,的确是获得更优质公共服务的前提。不过,财政的公共性尽管不言而喻,财政最终惠及公共福祉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入多多益善,更不意味着财政增收,才是反哺民生,更多惠及民众的前提。

恰恰相反,财政收入其实更应与其承担的责任与事权相对应。换言之,“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做多少事,花多少钱”,同样是财政应当遵循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收入其实更应有适度的原则,而绝非应收仅售、多多益善。这也是为何,相比为财政增收而欢欣鼓舞,对于真正的有限政府来说,财政增收恰恰更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儿,因为假如并未对应更多的责任,增收的财政如何处置,如何让其发挥最大的公共效益,反倒令公共部门如坐针毡。

不仅如此,财政说白了其实是公众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那么,衡量公共服务的效率,财政收入与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之比,便是个最直观的指标。而高效的公共机构,必然是以尽量少的财政开支,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为目标。

于是,面对财政减收非但并不慌张,反而还进一步“发红包”、“减税”,除了支持民生、反哺经济的考量之外,适度与有限财政的理念,才是支撑这一做法背后的真实逻辑。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