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考研季,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多地考研机构打出“签约通关”“不录取就退费”的招牌,开设“保录班”招揽生源,有些甚至宣称拥有“内部公关”“独家人脉”,可以“保证被985等名校录取”。
“保录班”,果真能保证录取?且先不谈“能不能”的问题,单就“行不行”而言,“保录班”对大学生来说是行不通的。考研成功的道路有且仅有真才实学一条,任何抄近道、找捷径的想法,都是对考试公平的侮辱。而且,未出校门便暗自迎合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也是对奋斗精神的抹杀、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背弃。
大学生找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由此催生庞大的考研辅导市场。各色辅导机构使出浑身解数招揽考研大军,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培训机构给考生提供有偿的考研辅导,这无可厚非,收取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巨额辅导费用,只要教育服务质量能与之匹称,也可以接受。但以“保录”“包过”为噱头招徕考生,却是个大问题。
要么是虚假宣传的问题。声称保录、包过却无法兑现,没有实质性产品和服务,这显然属于夸大效果、虚假宣传。《广告法(修订草案)》明确要求,教育、辅导机构不得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保证性承诺。要么是考试招生腐败问题。培训机构通过走关系、漏试题、贿考官等方式保证录取,实质是以掮客的形式为考生和招生部门牵线搭桥,无疑构成了赤裸裸的招生腐败。对此,《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都有相应处罚规定。
天价“保录班”的出现,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市场的市场秩序问题,更是一个践踏教育法规的违法问题,是对教育尊严、考试公平和考生合法权益的一大戕害。考生倘若迷信其神通,妄图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获取研究生录取资格,不仅无助于考试成功,很还会赔上钱财、落下违法违纪、诚信失守的污名。
就治理法治化而言,要实现教育培训市场的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法治必须亮剑。一方面,工商部门应追究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的责任,维护教育培训市场的良好秩序。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公安机关等部门,调查“保录班”中可能存在的招生腐败问题,对任何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都给予严厉打击,坚决取缔那些损害考生利益的非法办学机构。
从幼升小、小升初考试,到考研考博,从托福雅思,到公务员招录,凡是有考试的地方,皆有教育培训机构的身影。从数学竞赛刺刀见红、地下生存,到偷题漏题、考试作弊,再到虚假宣传、坑蒙拐骗,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地方,也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育培训行业是教育产业繁荣发展和教育服务专门化的必需,但教育培训市场俨然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不能不加强监管的地步。教育培训企业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血路,亟需转型发展,从提高自身硬实力上下功夫,而不能为了赚一时的快钱去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