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专栏

“螺旋藻”等功效成分的科学忽悠

云无心

2014年11月10日11:1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在各种保健品和“神奇食品”的营销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宣传:“XX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哪些重要功能,缺乏它将导致症状一二三四……某某食品中含有丰富的XX,所以能够有效防治症状……”。如果再列出某科学家因为发现XX成分的生理功能而获得诺贝尔奖,就显得更加“高大上”。

这种充满了科学术语的宣传对于许多消费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这种论证的逻辑大多是忽悠。

首先,人体需要某种物质、某种物质对人体很重要、缺乏某种物质将会导致某些症状,跟人体需要补充这种物质完全是两回事。人体的生理活动由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组成,它们的进行需要各种酶的参与,以及各种小分子物质作为传递信号的使者。它们对于人体健康当然会重要,因为缺乏了它们将会导致某些生理活动无法进行,也就可能出现各种症状。但是,很多物质需要人体自己合成,而人体也会自己调控它们的合成。通过食物来补充,经过消化吸收,完全不具有生理活性,也就毫无意义。各种酶——时髦的名字是“酵素”,莫不如此。

其次,缺乏了某物质会导致症状,跟补充它能防治该症状也是两回事。一般而言,人体的多数症状都有不止一种诱因。缺乏某营养成分会导致它,但只要摄入达到“充足量”,再额外补充也没有额外的“防治效果”。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都是如此,如果身体缺乏,补充它自然会“有效”。但如果不缺,额外补充也就没有价值——甚至,补充过多,反倒可能会带来风险。所有的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会有“充足摄入量”和“最大摄入量”两个指标。前者是从各种途径应该摄入的量,而后者是各种途径加起来不要超过的量。

再则,即使对于那些需要从食物中摄入的营养成分,人体需要的也是“摄入总量”而不是“浓度”。总量由食物的食用量乘以其中这种成分的浓度来决定——即便是它在一种食物中的含量很高,但如果食用量小,那么总量还是有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螺旋藻。螺旋藻中的蛋白质品质还不错,浓度也不低,但是作为保健品的螺旋藻,一般每天的食用量不过几克,提供的蛋白质就更少了——相比于人体一天需要的几十克蛋白质,螺旋藻中的那点完全可以忽略。再比如“富硒茶”,茶叶中的硒含量的确不低,但是考虑到每天所用的茶叶、以及茶叶中硒的溶出率,它所能贡献的硒相对于人体需求也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实际上,各种以“XX营养成分高”而炒作出来的神奇保健品,基本上都是类似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成分不是人体所必需的,但是营销中经常宣称“科学研究显示具有某某作用”。大多数的这些研究都只是一些细胞试验或者动物试验。细胞试验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的方向,但是跟在体内的状况可能完全不同。而且,它也无法得出“吃多少才有效”的结论。动物试验比细胞试验的参考价值更高一些,但距离人也还遥远。

更重要的是,这些试验往往只是为了探索作用机理,要应用到人的身上,“尚需进一步在人体中的试验”。然而,这种研究发表之后,过了多年也没有“然后”——“尚需”得太久,往往并非没有人去做,而是人体试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资助者不愿意发表,也就只好一直“尚需”下去了。或者有的试验发现“有效”需要的量实在太大,完全没有现实性。比如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细胞试验结果不错,但要对人有效,得把葡萄酒喝到把自己撑死。很多“植物化学成分”的功效,大抵就是这种情况。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