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桑胜高
日前,山东济宁的程大姨告诉媒体记者,邻居家的儿子邀请自己的孩子出去喝酒后,自己的儿子出现了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并最终导致儿子死亡。程大姨认为,邻居家应该对儿子的死亡负责。(齐鲁网:济宁男子连喝两场酒发病身亡母亲找共同饮酒人索赔)
有句话说得好,酒能成事,酒也能误事。亲朋好友之间间坐在一起喝个小酒,只要适量适中,就能达到增进感情、融洽关系的目的。相反,设若饮酒过多,很可能就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害人害己。济宁这位因喝酒过度而一命呜呼的老兄倘若泉下有知,自当会对过度饮酒伤身、过度饮酒害人害己痛斥一番。不过,他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一条人命、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面前,不得不让人们对喝酒的事进行深思。此事也在警示人们,“酒入肚肠”千万别成“亲人泪”。
应当看到,饮酒在中国乃至很多国家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是一种饮食文化。尤其在中国,自从杜康酿酒以来,人们便把酒文化发扬开来。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人生咏叹,到“借酒浇愁愁更愁”的落寞,再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思念别离,无一不是对着酒在表达感情。而现如今酒就是不少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亲朋相聚要喝点,朋友别离要喝点,遇到喜事要喝点,如此等等弄得一些人不得不酩酊大醉。
其实,很多人喝酒喝过头实属情非得已。被劝酒、被罚酒、被敬酒,一个个名目实属被动所为。喝吧,自己难受,不喝吧,别人会以为不给面子。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勉强饮酒。孰不知,一杯杯下肚之后,已经给自己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再喝,而还是勉强为之?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好面子,经常把饮酒这样的事给面子挂上钩,无尽的推迟就等于不敬,最后只能“恭敬不如从命”.其实,这不仅是饮酒者的悲哀,也是劝酒者的悲哀。勉强劝酒浪费钱财不说,弄得别人心里也挺别扭,一旦喝出事来,你说怎能逃脱得了干系。
劝酒也好,喝酒也罢,一旦勉强,就可能带来意外。正如这位逝去的老兄,埋怨谁都无济于事了!老百姓讲:“驴不喝水按不下头”此言有一定道理。但有人非要“按下驴头让驴喝水”就没有责任?当然不是。所以,在饮酒这件事上,还是奉劝劝酒者和饮酒者都不要勉强。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教训,酒桌上的人,可真得要注意了:酒虽好,一定不要贪杯;要面子,不要勉强劝酒。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