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陈亦云:受贿款捐功德箱,不该成免罪“金牌”

2014年11月07日15:56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陈亦云:受贿款捐功德箱,不该成免罪“金牌”

  政府官员将商人赠送的百万巨款捐献给寺庙,这算不算受贿犯罪?一度引发网络争议的深圳市原政协副主席、汕头原市委书记黄志光案,近期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广东省高院近日终审判决认定,黄志光收受的以其子名义捐给寺庙的100万元属于受贿,为此黄志光被加刑一年。而此前这100万元在一审时未被广州市中院认定为受贿,由此引发检方抗诉和舆论关注。(11月6日《京华时报》)

  受贿罪的认定,关键不在于赃款是怎么花的,而在于赃款是怎么来的。广东省高院在这个问题上头脑就很清醒。黄志光收受了商人100万元贿赂是事实,而他利用职务便利为该商人谋取利益也是事实,这完全符合刑法中受贿罪的构成要件,黄志光收钱之后再捐赠,属于受贿款的自行处理,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

  再说,黄志光并不是案情败露后才捐钱给寺庙的,他捐钱的目的是“求功德”,并早就与商人商量好了贿款的用途,如果是这样,黄志光就可以辩称他并没有收钱,收的是“功德”,又怎能不引起其他官员效仿呢?依据现行刑法,受贿罪是以收受“财物”为构成要件的,类似的司法困境还有“性贿赂”,依现行刑法也不能认定是受贿。而我们知道,无论是以权谋色,还是以权谋“功德”,都是权钱交易的变种。

  贪官为逃避法律责任,受贿方式越来越隐蔽,如让商人安排家人外出旅游、高档会所免费娱乐等,这些行为表面上不存在“收受财物”,但事实上就是变相受贿,而依据现行刑法很难定罪。因此,将受贿所得限定于“财物”,在大量非物质性利益成为贿赂手段的今天,并不利于从严惩治贪腐。

  赃款用于捐赠未被认定为受贿,在司法审判中并不鲜见。为避免此类“葫芦案”再次发生,笔者认为还行完善相关司法解释,明确类似“先贪后捐”这样的处理赃款情形一律认定为贪污或受贿,维护司法审判标准的统一。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