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去年一年收入才2万多元,光送礼就送了近3万元。”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兴旺村村民李习琼谈到“送礼”很无奈地说。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被“人情债”困扰的不止李习琼一人。2013年,城口县庙坝镇共操办各类酒席1063次,收送礼金6300余万元,而全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和才9300万元。(11月5日《北京晨报》)
朋友有喜事包个红包表示祝贺本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也是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但年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被用于“随份子”,升学宴、“冲喜”宴、下崽宴,名头千奇百怪,甚至有人“借爹办寿宴”。礼尚往来的本意变了味儿,请客的数量变成攀比的标准,红包礼金变成敛财的手段,风俗习惯被“绑架”,最后只能落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婚丧嫁娶、生子满月、老人祝寿这种传统的宴请名目已经成为请客的“保留项目”,出狱要办“冲喜”宴,牛羊生崽要办“生崽宴”,买辆摩托车也要像模像样的摆上一次宴请宾客。宾客的范围也不断的扩大,从原来的亲朋好友,延伸到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从未见过不要紧,礼到就有三分情”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每逢7、8月升学季,五一十一结婚潮,一个月吃上几次喜宴在所难免,而随着红包数额的不断“涨价”,包两三次红包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人们大多数都要勒紧腰带准备过上几天苦日子。随着红包“行情”的不断上涨,金额从最开始的一两百元,上涨到现在一两千元屡见不鲜,包少了失就代表不重视,不仅不能促进感情,反而会被埋怨,得不偿。在这种风气的逼迫下,甚至出现了借钱随礼、贷款随礼的情况。
大操大办喜宴、互相攀比、高额红包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还会成为人民生活的一大负担,更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党的“四风”建设、八项规定所明令禁止的,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重点治理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不文明的“送礼风俗”,首先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不过多请客吃席、不收大额红包;其次要加大治理地方“人情债”的力度,出台具体规定,对违反规定大操大办的进行严惩;最后要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倡导人们改变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情交往风气。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