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江西省萍乡市55岁的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记者在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进行调研,发现各地都存在农业后继乏人现象。由于留守种田的农民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种田,他们担心将来“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种田”。(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研也未必就能说清农业的那些事。对于这篇报道叙述的事实,我是认同的。因为我就是一个生活在村庄里的人,家里也有几亩薄田。可以说,农村的年轻人不再种田是一个事实,种田的都是老人,都是中年人也是一个事实。但是要去担心“农业后继无人”,这还真有点杞人忧天。因为,未来种地的未必就是农民。
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喜悦,到一家一户种植模式的困扰。可以说,农业在历史烟云里经受了一次变化。由农民抢着种田,到纷纷脱离农业,确实有点尴尬的味道。但是恰恰是这种变化,才给农业带来了再次飞跃的机会,更是农业脱胎换骨的机遇。原来一家一户的种植,有着各种环境因素。一是,农民没有就业岗位,只能依靠土地。二是,耕作方式落后,没有大型农机。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如果这个时候还留恋“让年轻人种田”,其实也是与时代脱节的。如果年轻人都热爱种地,也就只能继续一家一户种植了,大家都不愿意脱离土地,势必依然是零星的种植模式。这样的种植模式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一方面,小地块的种植,大型农机无法发挥作用。其结果是,投资多,效益低。另一方面,大家都种地,大家都赚不到钱。
而当新时代的农民已经不再把发展的梦想寄托在土地唯一的途径上的时候,也就给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迎合时代的机遇。国家已经看到这个机遇,目前正在大力度推行新的农业种植模式。这就是两项工作。一个是土地确权,一个是家庭农场。土地确权后,土地还属于农民,流转出去,就形成了家庭农场。而家庭农场的拥有者其实并不是农民,很多是有技术的大学生,是懂市场的专家。举一个例子。我们江苏省沛县现在正开展一项工程——“让五分之一的人种百分之百的地”。这就是国家提倡的家庭农场。县里创造更多的岗位让农民成为工人,而将零星种植的耕地建设成一个个巨大的家庭农场,让那些愿意投资农业的大学生、大老板、大公司来经营,目前全县已经建设了500多个家庭农场。而种地的并不是农民,很多是城市里的投资商。这样的好处在于,把农民从微薄利益的土地里解放出来,领取土地的租金,投入城市的生活。而有技术的人掌握了土地,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可以说,这样的做法起到了农业升级换代的作用,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笔者看来,担心“农业后继乏人”有点杞人忧天了,未来种地的未必是农民。年轻人离开土地却是农业脱胎换骨的好机会,未来中国的农业会想荷兰一样迷人。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