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元鹏
随着一家煤矿企业的入驻,贵州贵阳金沙县源村镇石板村大石板水组60余农户迁移。可村民难舍乡土,一些人仍每天坐车回家种田。大石板水组距金沙县城60公里。65岁的村民罗元启说,村寨常年风调雨顺,加上祖辈修建的4个堰塘,“一到秋天,满田坝的稻谷香”。罗元启想起4年前,满是怀念。(11月4日贵阳晚报)
这60户农民搬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弄清楚。 2005年,一家煤矿入驻大石板水组附近。2009年,因为开采煤矿,石板村附近的地面产生裂缝,地表水沿裂缝下渗,导致池塘无法蓄水,水组不少房屋开裂。出于安全考虑,在当地政府引导和补偿下,大多村民搬迁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
应该说,在此次村民的搬迁之中,政府是作为到位的。不仅对房屋进行了补偿,还对种地的损失进行了补偿,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对于这种补偿村民是满意的,无论是对搬迁后的生活环境,还是政府的资金给予。可以说,这些搬迁走的农民,完全可以告别土地了,他们不依靠土地也能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些农民对土地有着牵肠挂肚的情结。一方面是,他们看到这些土地浪费着可惜,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庄稼有特殊的感情。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心中的那份对乡土生活的眷恋。正如一只鱼儿一样,我们把它放在了温暖的鱼缸里,既有人给它换水,还有人给它投食,可是这些鱼儿就是幸福的吗?其实,它们依然会留恋那个给它们的记忆带来了快乐的小河。
对于农民来说,也是这样。笔者就是一个农民,我是一直以农民的身份在一家媒体打工的,经过20年的奋斗,我终于成了一个有编制的记者。可是,我依然没有丢弃家里的二亩庄稼,星期天的时候,依然会去地里打药、捉虫。不是我没有能力养活家庭,而是我想念着我的土地,尽管庄稼的收入是微薄的。这就是难舍的故土情结和对庄稼的依恋。有人说,这些“坐车回家种地”的农民有精神病吧?其实不然,或许他们坐车的车票钱早就超越了庄稼带来的收益。但是,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农民对土地的深情。
看到这条新闻,让我想到了目前全国很火热的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这固然是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也是时代前行的需要,是节约土地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在规划城乡一体的时候,在规划新农村的时候,也应该考虑那些不为赚钱只为想种种地的农民的需要。我们在规划的时候,不能只是想到让农民的住房如何漂亮,生活如何有情趣,更要考虑他们种地的距离,不能让改革带来的是更多“坐车下乡去种地的农民”。
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的时候,要考虑田地与新农村的距离,田地与城乡一体的距离,不能让乡间的庄稼地成了几十里荒无人烟的地方,那样对农业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况且“国人的碗装国人的粮食”需要热恋乡土的农民。
“坐车回家种地”的农民没有精神病。我们在实施各项涉及农村惠民政策的时候,改革的时候,都要为“坐车种地的农民”一个温柔的出口。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