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毒舌”直言官员需补上“语言”这一课

静水流深

2014年11月03日14:4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据羊城晚报报道,11月1日,素有“毒舌”称号的教育部最有个性的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亚洲教育论坛上提出,当前语文教育最急迫的是要回归语和文。他认为“假语文”最大的影响是中国人不会运用语言,特别指出政府官员的语言水平让人着急。(《羊城晚报》 2014-11-3)

其实,“官员的语言水平让人着急”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如很多官员在应对媒体时,不会运用语文的基本知识、手段、技巧去表达本身想表达的事情。抑或是表达的句子繁杂冗长沉闷,往往是一套具有官场语言特征的套话、长话、空话,谁也听不懂,谁也不记住。试问,官员如此的语言水平,又何以准确、深刻地传达中央指示、上级精神等,官员的能力、素质又何以让群众信服,更何谈中国现阶段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由此看来, 政府官员补上“语言”这一课可谓亟不可待。

官员的“语言课”到底需要补什么?笔者用“三气”概之,即地气、底气、灵气。

补好“语言课”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接地中之气,也就是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的人文环境,若干部对当地语言习俗一问三不知,而一味使用专业术语,讲出来的话是玄之又玄,台上“假大空”,台下“瞌睡虫”,闹了笑话又有损干部形象,可谓得不偿失。既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就要达到与群众沟通的目的,要与群众沟通就要用群众语言。怎么说话,讲什么样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因而“为官一任”,干部还需补上当地语言课,才能更好地“接地气”。

补好“语言课”增底气。个人素养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说话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领导讲话不是“假大空”的太极手,也并非遇事三缄其口的“泥菩萨”,也不是“粗口”频频的“野蛮状”,而是在枯燥的政治理论前能引经据典加以佐证,举例子、讲故事、排比、夸张等修辞方式信手拈来,如此说话更有力度,言辞更有响度,影响更有深度。因此作为国家干部,必须切实提升文化素养,增强自身语言训练,力争在群众面前底气十足。

补好“语言课”添灵气。所谓“灵气”,就是机智灵活。“语言课”能为干部添灵气,通过“语言课”的学习,培养干部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少一些空话、套话,让干部在工作上做个有心人、明白人、聪明人。同时“灵气”能帮助干部以开创性思维推进工作,放开视野、打开思路,多视角、多层面、深层次地审视问题、谋划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只有接地气才会有底气,只有接地气才会有灵气,官员们唯有好好补上语言这一课,才能与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