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镜
7月份做本年度第一次预算调整时,说准备投20亿元到广州教育城;刚过了三个月,这次预算调整又反映这20亿元中有19亿元花不出去,又需要调整。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2014年市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时,多位人大代表指有关部门预算编制“不太严肃”。(《新快报》10月30日)
相形之下,三个月内连续两次做出预算调整,预算调整不仅有些过于频繁,调整的幅度之大,更是几乎将前期预算的彻底推翻。虽然相比对超额预算想方设法“突击花钱”的潜规则,通过预算调整取消花不掉的预算,的确堪称实事求是,但如此颠覆式预算调整,被质疑为“不严肃”,倒也并不冤枉。
无论如何,预算既然并非拍拍脑袋便做出,即便计划仍然难免遇上变化,但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充分的评估,显然是预算决策的必要前提。既然预算并非“儿戏”,而是对应着公共财政的责任,无论钱多钱少,预算的审慎与严谨都是必须坚守的原则。那么,既然相关项目的用地报批和调整方案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涉及19亿的预算调整,可行性与风险评估是否付之阙如,具体到19亿的预算,究竟如何花,又花在哪儿,有无相关细则,是否经历了预算调整决策的必要程序,也就更值得追问。
基于此,预算的适时调整与回收,相比“突击花钱”,固然是个进步,但颠覆式的预算调整,却仍然暴露出预算过程的缺陷。毕竟,多预算了19亿,恐怕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此轻易地收回,由于预算的随意性而引发的财政滥用风险,其实离“突击花钱”并不远。而唯有预算的决策与调整程序得到了切实的遵守,预算细化,评审责任,后续监督机制得到真正落实,预算成“儿戏”才有望真正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