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专栏

“抗癌病毒”逆天?不要把科学新闻夸张成谣言

云无心

2014年10月29日16:2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10月是诺贝尔奖揭晓月,祈盼诺贝尔科学奖太久的中国媒体和公众,也就更加关心中国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中山大学发现的“抗癌病毒”就格外引人注目。

中山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天然存在的病毒,在体外细胞试验中,能够杀伤某种基因缺陷的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损害。这是一项很好的研究,发表在很权威的科学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也代表着学术界对它的认可。

在中山大学最早发布的新闻中,对这一研究的报道也基本反应了科学事实:1、这种病毒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基因缺陷导致的癌细胞;2、试验只是对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3、是“杀伤”而不是“杀灭”。也就是说,这只是一项基础研究,揭示了有这么一种病毒,“可能”对某些癌症的治疗有价值。

这样的科学发现显然不够吸引公众的眼球。在媒体的报道中,“针对特定基因缺陷”“杀灭”“体外细胞试验”这几个关键因素都被忽略了,只留下了“对多种癌症有效”“只杀灭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害”。更多媒体进一步发挥渲染,就变成了“抗癌神器”“准确找到癌细胞将其杀灭”“逆天病毒,专杀癌细胞”“精确杀灭癌细胞”“ 一对一专杀癌细胞”“如精确制导一般的M1,将会安全有效地治疗癌症,从而成为攻克人类癌症的一代利器”等等童话般的描述。

如果对比PNAS上的科学论文(或者中山大学发布的新闻),后续媒体夸张的报道即使不算谣言,也与事实相隔千里了。在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发挥想象力水平的时候,网络上很快有人客观地指出了报道的不实之处。许多读者又把“虚假宣传”的责难指向了发表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以至于科学家们很快接受了采访,指出“目前只在科研阶段”“ 如果把研发抗癌新药的过程比作10公里长跑,(现在)只是顺利完成了第一步”。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研发过程比作10公里长跑,那也不意味着继续跑下去就一定能够到达终点。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研究抗癌的科学家和制药公司,每年都会有大量“顺利完成了第一步”的发现。体外培养的细胞跟生物体内的情况相差巨大,动物体内跟人体内也还有巨大鸿沟。细胞试验仅仅是挑出了一些“骨骼清奇”的好苗子,将来能否笑傲天下,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考验。实际上,那些细胞试验中表现优异的“好苗子”,大多数都在后来的动物试验、人体安全性试验、人体有效性试验中“泯然众人矣”,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进入三级临床试验。只有通过了三级临床试验的考验(即大规模的人体试验),一种疗法才能算是“出关”。而即便出了关,也还不算修成正果。上市之后还要受到跟踪研究(即四级临床),如果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它也还会被“清理门户”。

从科学的角度说,“抗癌病毒”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应该向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们致以真挚的祝贺,也应该祝愿他们在将来的动物试验、人体试验中顺利前进。但是,科学新闻不是八卦,也不是心灵鸡汤。它面对的是科学,媒体报道更应该尊重科学事实,保持严谨的态度。夸大和渲染,对读者无益,对科学无益,对科学家也未必有益。

分享到:
(责编:王倩、赵艳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