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按照《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教科书内不得有广告内容,但仍有众多广告以“打包”的方式公然进入英语课本,并被送到了学生手中。因此,按照广告这条线索,某些人的严重失职被暴露无遗,极有可能还藏有权钱交易的猫腻。(10月22日《重庆晨报》)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商品经济社会,不知从何时起,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广告已经无所不在地充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当我们开始试着讨论广告是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这个广告社会里规范广告,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时,广告又开始无声无息地盯上了中小学教科书这片净土。
早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就明确规定,教科书内不得有广告内容。按理说,各类广告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但是据央视调查,众多广告竟然以“打包”的方式公然“杀”进英语课本,并且一路顺风被送到了学生手中。
凡事应该有个度,即使过量广告出现在普通媒体里,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烦恼,我们或许只是私下抱怨一下,还不至于那么较真;现在广告竟然公然践踏法律法规,开始攻陷中小学教科书,实在让人难以容忍。
都说学校是最后一片净土,而广告教材的出现会让什么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科书的意义非比寻常、无可替代,中小学阶段又处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商业广告肆无忌惮地进入中小学教科书,此行此举本身是否和教科书倡导的理念相违背,是否会影响毫无免疫力的学生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令人担心。若是此行此举不加以制止,是不是有更多的形形色色与教学无关的东西会继续攻陷中小学教学这片净土,应该也不仅仅是杞人忧天。
当教材被沦陷在广告里,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空有其设、实不带电的“高压线”,谁之过?对教材印刷、发行、使用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特别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立即采取措施对此行此举果断予以叫停,对失职部门及责任人应该一查到底、严厉惩处。当然不仅仅是追责、惩罚,此类事件应该留给我们更多的反思。
少年儿童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引导和培养他们健康成长并不只是学校和家长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职责,任何人不能置身事外。学校、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时时密切关注、全方位监督,让此类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没有立足之处,以确保教育这方教书育人的净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