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纪委官网公布: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公安局长武长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知情人透露,武或涉嫌利用专利在天津交通领域牟取不正当利益。武长顺担任交通管理局长11年,担任天津市公安局局长11年;发明的34项专利与智能交通等领域相关;而掌握其专利的公司多有公安背景,经营范围也与其管理领域多有重合。(8月11日新京报)
武长顺落马前,一直保持着“亲民、勤政”的形象,从1993年建立“交管局长接待日”开始,到被调查前,武长顺坚持了上百场。不仅如此,武长顺还是一个“学者型官员”,共拥有35项发明专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勤谨恭敬”的官员,居然被查抄出了12辆皮卡车的物品,反差如此巨大的两面令人唏嘘。为什么武长顺会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发明家”呢?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借权生蛋”,牟取私利。
武长顺曾对自己有过一个评价,说自己的升迁之路从来没有下过“跳棋”,都是一步一步像“下象棋”一样走过来的。这个从民警起步的省部级高官,在从政的最初几年,确实是很踏实,不仅事必躬亲,而且钻研于本行,在政绩上、口碑上都很出色。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武长顺不仅步步高升,而且科研能力也“突飞猛进”。从2002年12月到2013年的十多年间,武长顺就获得了34项发明专利。这些发明不仅获得了专利,还被大范围应用,利润颇丰。按说,武长顺身为交管部门官员,在专业知识上醉心是理所应当的,但实际上,这种对“科学进步”的孜孜追求背后,却是“意在沛公”。为什么这些专利都是由武长顺“领衔”?为什么这些专利都能获得销路?为什么这些专利都是应用于武长顺的管辖范围?为什么掌握这些专利的公司都有公安背景?在这个“学术”外衣之下,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令人瞠目结舌。
说到底,一方面是武长顺自己利欲熏心,另一方面,专利认定和政府采购方面的漏洞也给了武长顺等“学者型贪官”可乘之机。武长顺担任天津市公安局长11年,他发明的34项专利都与其强力推进的“智能交通”领域相关,虽然说“举贤不避亲”,但是,在涉及到政府采购的领域,如此不避讳地推广自己的专利,本质上还是“裁判当上运动员”。武长顺的落马警示我们,如果不能从制度上堵住漏洞,就难免还会有人盯上这条“生财之路”。
“发明家”武长顺自以为聪明的生财“捷径”断了,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赔上了自己的一生。所以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同时也说明,扎紧制度的牢笼,不仅要约束住权力,还要有一双识别伪装的慧眼,只有这样,才能让“高知”硕鼠无处可逃。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