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7时59分,随着湖北省副省长梁惠玲启动按钮,龙洲垸节制闸中三号水闸缓缓升起,滚滚长江水喷涌而出,引江济汉工程提前通水正式开启。(8月8日 荆楚网)
旱魔肆虐,非常之时,省委、省政府部署非常之举——实施引江济汉工程紧急调水。然而提前51天不是儿戏。“要急而不乱,要讲究科学,要使沿岸各地有备无患。”省委书记的殷殷叮嘱,让旱区人民乃至全省人民安了心。科学调水,安全调水,由此释放的政策善意,如一川清流滋润着荆楚大地,让6000万荆楚儿女心里都感到阵阵甘甜。
天大旱,人大干。受降雨持续偏少、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影响,汉江中下游水位持续偏低,东荆河几近断流。当前,湖北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已启动,潜江仙桃等地节水农技、人工降雨、打井取水、拉水送水,各地抗旱救灾工作有序展开。但旱情是多变的,面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持久难解的大旱,省委书记实地考察,做出了引江济汉应急调水的果断决策。科学决策,是符合实际情况,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决策。
越是困难时候,越能体现政府力量。在种种抗旱措施中,湖北始终坚持将民生民情摆在第一位。为确保通水安全,全省有经验的专家,多次会商,精密测算,对每一种可能都逐一制定了应急处理预案。科学缜密的决策让身处干旱区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定会激发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战胜旱魔的信心和决心。在这一刻,人们更深刻地体会了“国好,家才会好”的含义,更广泛地凝聚了“湖北梦”的共识,更自觉地担当了建设者的历史责任。
我们有能力这么做。湖北省遭遇水患较多,积累了大量经验,书写了很多大故事。近年来,湖北已经不止一次遭遇旱情。湖北是水资源富集之所,也是中国水资源调度的一块重地,对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贡献甚大。一定程度上说,旱情也给“千湖之省”、“水利大省”带来启示,需要在战略考量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考中体察旱情。在此语境下,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是湖北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抗旱体系,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从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的体现,也是指明湖北寻求解决好水资源问题的治本之路。
不仅是这一次,2013年湖北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也有实际行动。去年,全省79个县市受旱农田1720万亩,有127万人、2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面对旱灾,全省各部门各级政府正全力以赴抗旱攻坚,积极调水、提水、引水,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帮助旱区人民渡过难关,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生活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关注民生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
果断决策凸现浓浓民生情怀。对于受灾群众来说,抗旱保丰收,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是当务之急;而在干旱频发区建立长效抗旱机制,是我们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当善意形成制度成为惯性,将给国家和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