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凯玲
在安徽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记者看到,在该县高速公路入口通往县城的连接线上,建设了长达8公里的景观大道。道路中间和两侧共有3排路灯,每盏路灯间距30米。路灯采取唐代宫灯样式,每盏路灯又附设十多个球形灯泡,近千盏路灯看上去富丽堂皇、气派十足。当地群众反映,由于路灯用电量大,电网难以承受,晚上农村经常停电。据介绍,这些路灯一年电费要“烧”掉约300万元。(8月3日瞭望)
灯火辉煌的县城夜景是迷人的。说老实话,如果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在城市主干道搞点提升形象的“灯光名片”,倒不算大问题。但是,一个财政收入偏低的国家级贫困县,果真需要打造亮如白昼的景观大道吗?答案是否定的。政府打造景观工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能无视民众感受,违背国家节能政策。尤其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大功率路灯每年“烧” 300万元不说,由于路灯用电量大,电网难以承受,晚上农村经常停电。景观大道灯火辉煌,百姓家黑灯瞎火,政府如此打造灯光形象工程格外刺眼。
住建部早就明文规定,“各城市不得大范围使用多光源装饰性庭园灯,景观照明严禁使用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虹灯、彩泡、美耐灯等高亮度高能耗灯具。”作为一个还算不上城市的贫困县一条8公里的景观大道使用近千盏大功率灯具,违反了住建部的规定,也与民生福祉背道而驰。不仅普通百姓怨声载道,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也对政府负债上景观形象工程忧心忡忡。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渐成共识,能源警报一再拉响的当下,笔者不知道贫困县灯火辉煌的亮化创意是如何出笼的。在笔者看来,无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地方政府都不能剜民生之电补形象工程之疮,不顾民意反对打造灯光名片。
客观地讲,地方需要名片展示形象,拉动经济增长,官员也需要形象工程制造政绩资本。但是,再冠冕堂皇的形象工程也不能无视民生利益。如果百姓荷包不暖和,哪有闲心情去欣赏灯火辉煌的夜景?“民生优先”的口号常常挂在某些官员的嘴边,为何光说不练呢?其实,把景观大道与民生需求放在正义天平上衡量,孰轻孰重,并不是一个疑难问题。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