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重申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然而这一政策在一些地区走了样,民办学校仍“试”择校,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或会影响遏制择校风的预期效果。(7月23日新华网)
在眼下这个成才路径多元化的社会,高等教育虽然不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出路,但至少也是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维持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 近些年,无论是从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延伸,还是从高考制度向外来人口的倾斜,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教育部门的确竭尽全力的在维持教育公平,尽管与目标还有些差距,但其中取得的成绩我们却不可否认。
自小升初政策出台后,一些地方采取的新动作我们尽收眼底,就拿电脑派位、划片入学,规范电子学籍管理这项举措来说,的确对改户籍等暗箱操作起到威慑作用。可毕竟能真正将工作做实做细的地方还是少数,目前,只要能选对人,找对路,递上钱,孩子上哪所学校都不是什么难题,我国招生现状依然混乱不堪。
随着教育意识的增强,小升初逐渐得到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买学区房、改户籍、办假房证、为学校赞助、送红包……都是较为常见的择优入学手段。
一些学校面谈取代免试是为暗箱操作提供有利空间,笔者认为,校方之所以能肆无忌惮的挑战公平底线,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国教育监管部门的管理缺失所致,这种公然挑战招生公平的行为必须得到及时的遏制,另外,我国教育部门应该深刻反思,是不是应该完善入学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让公平教育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
稿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