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品鉴·重访中国电影“第五代”①)  

人民日报:张艺谋 三十年归去来兮

尹鸿

2014年06月05日09: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电影《一个和八个》被公认为“第五代”电影的发轫之作。自此算起,“第五代”至今恰满30年。对于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而言,“第五代”导演是一个无比耀眼的存在,其价值从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已开始书写。他们从革命电影中破茧而出,以探索性的艺术创造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力量,塑造了一代人的家国想象和民族寓言,又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着先锋的姿态。“第五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他们是新时期电影创作和电影观赏的启蒙者,他们为中国电影走向艺术和产业自觉,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迅速发展、电影创作更加趋向多元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回望历史、问道历史。本期开始,“品鉴”栏目开辟“重访中国电影‘第五代’”系列。让我们一同返回历史的起点,沿着时间的流向和精神的脉络,重访“第五代”的足迹,寻找那些曾经让我们心潮澎湃、泪流满面的经典电影,寻找那些光芒四射的创作背后可贵的影像价值与文化自觉。 

  ——编 者

  

  能在影坛上持续创作30年的导演也许并不罕见,但像张艺谋这样,能连续30年都处在电影创作的风口浪尖、甚至领航电影的发展转向,不能不说是影坛的奇迹。从张艺谋1984年担任“第五代导演”扛鼎之作《黄土地》(陈凯歌导演)的摄影师开始,直到“沉寂”近3年、遭遇种种风波后推出新作,无论人们有多么不同的议论和评价,张艺谋在中国电影、至少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领军地位,独一无二。

  在30年创作过程中,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都堪称中国电影的风向标。第一个阶段是继《黄土地》之后,他独立执导《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作品,不仅一把推开了中国电影进入世界各A级电影节的大门,而且在全球影坛刮起了以黄河、黄土地、黄皮肤、黄色文明为特征的“中国风”。一批中国电影,以人性解放、人道主义为镜子,一方面用影像揭示了中国宗法制度和封建传统的专制和残暴,另一方面呈现了中国人生命力的顽强和对情感自由的执着追求。冷酷封闭的大宅院与鲜红生动的红高粱、红染布、红灯笼,构成的不仅是视觉张力,更是人性张力。这些影片与1980年前后中国的历史反思、文化启蒙、改革发展的大时代交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响亮音符。

  1990年之后,《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可以视为张艺谋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些作品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现实生活,表现过去半个世纪中国人的命运变迁。虽然这些作品在现实深度、表现力度上参差不齐,但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其多样化的艺术形态和电影类型、其创作的艺术诚意和探索精神,都显示出张艺谋“与时俱进”的敏感和调整。但这种要一个“说法”的执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逐渐衰落,以及中国电影创作环境的紧张,逐渐陷入这双重困境之中。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面对好莱坞冲击之际,中国电影背水一战,开始市场化改革。张艺谋用一部《英雄》开启了自己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也拉开了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的序幕。《英雄》不仅是第一部票房超亿元的国产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北美市场上票房成绩最好的大陆导演影片。该片所创造的2.5亿元人民币票房,将中国带入了国产商业大片时代;在北美外语片市场上,则以近6000万美金的票房成绩超越众多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影片,高居票房排行榜第三位。风格、色彩、意境的东方风格,美轮美奂的视听奇观,华语大明星的组合,杜可风、程小东、和田惠美、谭盾等跨国跨地区制作团队的建构,为后来中国的商业大片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模式。虽然张艺谋的商业电影毁誉参半,特别是后期几部影片受到诸多诟病,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电影产业的绝境逢生,其起到的推动和引领作用都应被给予高度肯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电影产业的复兴,就不会有电影创作的繁荣。

  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在过去几年,似乎呈现江郎才尽的疲态和进退维谷的尴尬。张艺谋在参加著名导演、他的恩师吴天明的追思会时,也表达了自我反省。作为世界级大导演,在人们的怀疑、期待中,张艺谋用一个充满寓意的电影名字《归来》,向人们展示着他的重新“归来”。这也许可以看作张艺谋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重新关注。这似乎是一种电影人文关怀的重新找回。与《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的主题相似,大时代尽管沧海桑田,每个个体、每个家庭却都是血肉之躯、有情之物,无不提醒着我们对人、对个体、对生命、对爱的价值的怜惜和尊重。张艺谋创作个性的回归体现在他善用人物形象,追求爱的坚韧、情的执着。这更是一种艺术态度的重新定位。张艺谋从前一段的过度商业化、消费化的炫耀美学回归到了对艺术、对心灵的尊重。

  驰骋30年,创造过众多艺术和商业辉煌之后,张艺谋还在继续自我超越、自我调整,其艺术个性的回归是令人惊喜并给人带来期许的。前不久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上,导演们集体投票同意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空缺,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重新审视艺术与商业、市场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这个角度说,张艺谋的新电影也许又将成为中国电影一个新时代的信号。无论是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历史,还是当下中国万花筒般的现实,都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产生杰作的土壤。只要阳光灿烂、雨水充足,中国电影的万紫千红可以期待。

  本文图片为张艺谋导演电影的剧照。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5日 24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