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來論:為青春賦能,筑牢青少年健康根基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意見》(簡稱《意見》),20條硬核舉措從教學改革、師資保障到社會協同等多維度發力,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體質。
大力踐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健康,《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明確提出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要求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此次《意見》明確提出近遠期目標:到2027年,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的要求全面高質量落實……到2035年,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基本形成,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意見》面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突出問題精准施策,落實健康第一理念,以強健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為目標,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筑牢健康根基。
著力構建“時間+質量+保障”的閉環體系。《意見》對深化學校體育綜合改革進行系統部署。在時間保障上,明確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從以前的不低於1小時更改為不低於2小時,通過延長課間時間、增設大課間活動等具體措施,讓體育鍛煉從“彈性要求”變為“剛性約束”。在教學質量上,強調“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賽”,確保每個學生經常參加校內體育競賽活動,推動體育課走向“精准化”,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至少一項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在條件保障上,提出專職體育老師為主體、體育教練員為輔助、兼職體育教師(教練員)和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新型體育師資隊伍,同時推動體育場地設施升級與社會資源共享,破解資源供給不足的瓶頸。
政策落地的關鍵,在於形成協同合力。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學校需要摒棄“重智育輕體育”的觀念,將體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體育節、班級聯賽等打造一批校園體育品牌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把賽場辦成激發學生追求卓越、團結協作的舞台﹔家庭要轉變“體育活動影響學習”的觀念,主動配合學校落實課外鍛煉要求,讓運動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部門需強化統籌保障,資金投入要向體育設施、師資培訓傾斜,優化體育教師配置,並推動專業體育資源進校園,形成“五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營造全社會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圍。
學校體育不是教育的“配菜”,而是培根鑄魂的主陣地。要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孩子們身上有汗、眼裡有光,在體育鍛煉中磨煉意志,才能成為身心健康、意志堅定的時代新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