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干部不妨多些“自找苦吃”(思想縱橫)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數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在陝北梁家河插隊期間,習近平同志帶著鄉親們打壩修田、建沼氣池,他說:“我對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年輕干部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創新力強,正處於干事創業的大好時期,趁著年富力強多做一些事、多吃一點苦、多經歷些錘煉,有利於在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中不斷成長成熟成才,加快實現從“入行新手”到“行家裡手”的轉變。
干部成長成熟成才的路上,從沒有坦途捷徑可走,只能是一步一個腳印爬坡過坎。把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的黃文秀,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遍訪當時全村195戶貧困戶,動手繪制“民情地圖”,同群眾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甘肅省華池縣原挂職副縣長邱軍,主動請纓到條件艱苦的革命老區鍛煉,剛到華池就深入基層一線,想方設法引進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在新時代年輕干部中,還有許多人像黃文秀、邱軍這樣奮斗在一線,在不同崗位上揮洒青春汗水。他們在苦水裡泡、在難窩裡滾,練就了攻堅克難的硬脊梁、干事創業的鐵肩膀。
現實中,也有個別年輕干部成長較慢,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站不出來、頂不上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工作中拈輕怕重,遇事愛拿“資歷淺”“沒經驗”當擋箭牌,對於自己分內的苦活累活、急事難事能躲就躲、能推則推,工作中吃一點苦就發牢騷抱怨,覺得吃了虧。這樣的人,自以為“聰明”,實則在“安逸”中蹉跎了時光、消磨了干事創業的精氣神。也有一些年輕干部內心想成就一番事業,但在工作中隻憑一股蠻勁埋頭“拉車”,卻不懂抬頭“看路”,身陷事務主義原地打轉,難以真正提高認識水平和工作水平。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倡導年輕干部“自找苦吃”,並不是鼓勵搞“沒苦硬吃”。吃苦,關鍵要苦對地方、苦在點上,這樣才能苦出價值。年輕干部要以理想信念為“定盤星”,把吃苦耐勞同牢記初心使命緊密相連,在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中找准干事創業的立足點、著力點、發力點,既保持肯吃苦的韌勁、敢吃苦的勇氣,又增添會吃苦的智慧。在實踐中總結規律、優化路徑,把工作能力的提高、工作方法的改進切實體現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和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將“吃苦”的成效實實在在體現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上。
年輕干部“自找苦吃”,既需要自身主動,也離不開組織“搭台賦能”。隻有讓吃苦者不吃虧、讓有為者有位,才能讓願吃苦、能吃苦的年輕干部有平台、有奔頭,進而激勵和引導更多年輕干部立足本職崗位,甘當為民服務的“孺子牛”、創新發展的“拓荒牛”、艱苦奮斗的“老黃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扛起重任、擔當作為,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隻爭朝夕的干勁拼勁,創造出無負時代、無負歷史、無負人民的業績。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