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體談

人民體談:健身“送課上門”,激活體育產業新活力

方 可
2025年10月28日13:01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手機一鍵下單,教練攜器材上門,小區空地秒變健身訓練場……如今“體育外賣”成了健身圈的新潮流。這種把“體育課”“配送到家”的模式,既像餐飲外賣般便捷,又能精准對接健身需求,雖仍帶著新事物的青澀,卻為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提供了一種新路徑。

“體育外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精准投喂”多元需求。對家長而言,它解決了“接送難”的痛點,不用再為帶娃趕培訓班奔波,省時又省心﹔對學生來說,一對一的訓練更有針對性﹔對上班族和銀發族,碎片化的體態矯正、適老化鍛煉指導,完美適配了快節奏生活與健康剛需。這種“時間地點你定,器械計劃我備”的靈活性,讓健身從“麻煩事”變成了“隨手辦、隨地辦”。

數據顯示,國內現存5.23萬家體教培訓企業,2024年新注冊量同比增長7.7%,北京某平台上線10個月用戶就破30萬,復購率達45%。對從業者而言,這種方式更加靈活,突破了區域和時間限制。零場地成本也讓課程價格更親民,實現了“消費者得實惠,從業者多賺錢”的雙贏。

熱潮背后是設施與習慣的雙重支撐。硬件上,全國484萬個體育場地、人均3平方米的運動空間,加上口袋公園、社區空地的普及,為“上門授課”提供了天然教室﹔軟件上,近年來國家力倡全民健身,群眾健康意識進一步覺醒,加上上門經濟的普及,讓消費者對“送教上門”接受度拉滿。更關鍵的是,單次付費、即時評價的模式,戳中了傳統培訓“預付費跑路”的痛點,讓消費更安心。

不過新事物難免有“成長的煩惱”。教練資質極易“開盲盒”,有些甚至未經培訓就上崗﹔場地安全也存在隱患,部分公共場所急救設備配備仍不健全﹔糾紛維權“扯皮難”更可能會成為“勸退”理由之一。個別平台的“短期提分”宣傳,還可能引發“內卷”,違背健身的初衷。

但瑕不掩瑜,“體育外賣”的創新價值值得肯定。它打破了體育培訓的場地枷鎖,推動體育產業從“重場館”向“重服務”轉型,更讓全民健身觸手可及。只要監管跟上節奏,借鑒其他網絡平台預約行業的資質審核、評價體系,筑牢安全底線,這顆體育產業的“新星”就能持續發光。畢竟,能讓健康服務“即時達、隨時有”的創新,終究會成為全民健身的重要助力。

(責編:徐玉涵、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