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來論

人民來論:“廢地”變良田 生態治理探索新路徑 

翦斌
2025年10月11日16:29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科技日報報道,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微化學雜志》刊發了題為《基於循環經濟理念的鋼渣脫硫及鹽鹼地綜合治理研究》的論文。該論文提出“固廢利用—廢氣治理—副產物改造荒漠地”的生態修復模型,為我國鋼渣資源化利用與生態治理探索出一條新路徑。目前,這一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已在內蒙古包鋼慶華脫硫項目以及鹽鹼地綜合治理系統性工程中進行試點應用。

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護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中國統籌保護與開發,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推動鹽鹼地治理成效顯著。閑置礦區、鹽鹼地、沙地、荒漠、戈壁……這些非傳統耕地資源正在引起一些農業企業和研究人員的注意,並嘗試運用各種科學方法變廢為寶。此次發表於《微化學雜志》的科研論文,以內蒙古包鋼慶華脫硫項目為案例,闡述了該工程的工藝流程、實施方案、治理效果及風險評估,並對該綜合工程所產生的經濟與環境效益進行定量評價。從2015年起,文章第一作者史漢祥帶領科研團隊通過技術創新,將脫硫后吸收二氧化硫所形成的廢鋼渣與粉煤灰,研制成一種土壤改良劑,並用於改造沙漠和鹽鹼地。這一創新模式在節能減排、環境修復的同時,有望新增可利用的土地資源。

確保糧食安全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國家的必然選擇,而耕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要素之一。當前,以黑色鋼渣、電力粉煤灰、有色金屬渣為代表的工業固體廢物,已成為影響全球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通過一定形式的技術改造和設施建設,讓原本無法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具備耕種條件,有助於突破傳統耕地稀缺的自然限制,為糧食安全拓展空間。

為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積極構筑“產業—學科—研發—資本”的創新生態環境,依托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孵化平台、科創平台,實施分階段概念驗証機制,降低預期風險,提升創新技術可行性,凸顯產業成果價值,吸引市場投資,調動綠色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積極性。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期待更多新技術能夠不斷涌現並持續迭代,讓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步子,越走越堅實,越走越寬廣。

(責編:趙春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