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眾的歡呼激發文旅“復利”(現場評論)


“演賽經濟”乃至人文經濟的發育程度,也是一個城市治理精度、溫度與科學度的體現
星光熠熠,情滿長安。來鐘樓下的易俗社文化街區,聽一出新編秦腔歷史劇《無字碑》﹔到灞河邊的西安奧體中心,看花樣游泳選手碧波中起舞﹔走進大唐不夜城裡的陝西大劇院,欣賞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的精彩唱段……將“頭回客”變成“回頭客”,陝西西安亮出“文體牌”,吸引人們“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演出去旅行”,不斷打造文旅產業新的增長點。
演出、賽事,是文旅行業新的旗艦產品。對於演唱會,業內素有“1︰4.8”的說法,即花費1元門票,能帶動同期周邊消費4.8元。最直觀的感受是,不管演出還是比賽,都必然會把“過路游”變成“過夜游”。2025世界男排聯賽西安站,外省觀眾佔比達54%。這期間的吃住行、游購娛,成為消費鏈條的延伸。一些景點難以“反復游”,而演出、賽事則像“流動的盛宴”,品類多樣、內容豐富,持續釋放文化吸引力。演出、賽事已經成為文化消費的一個風向標,在文旅產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這樣的“演賽經濟”,正是人文經濟學的體現。從“人文”的角度看,產品的供給,要聚焦人的文化需求。為一記扣殺吶喊,為一段唱腔沉醉,人們期待在演出、賽事中,收獲更好的文化體驗。不管是點燃激情的國際賽事、精心打磨的名團名劇,還是持續火爆的旅游演藝,都應實實在在著眼人們精神生活、立足當地文化資源。《長恨歌》《無界·長安》《赳赳大秦》……西安21部大型駐場演藝,去年共演出近3.6萬場,接待人數超1600萬,營收14.9億元。一場場演出、一個個賽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涵養人們精神力量,也讓當地流量和口碑實現雙豐收。
“人”“文化”“經濟”的結合點,在於消費場景的創造。演出、賽事,是城市發出的一張文化邀請函。西安把演唱會、比賽的門票,變成“消費神器”。領取票根大禮包,住宿、餐飲等消費都可以“薅羊毛”。票根綴珠成串,把原本分散的文旅、交通、商業場景串聯起來,讓一次出行串起一套消費,產生乘數效應。
演出、賽事的溢出效應,遠不止於此。演出、賽事,也是一個文化窗口,標注著城市的文化活力。從“演出游”到“城市游”,演出、賽事更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絕佳契機。當歌手在聚光燈下用西安話唱起《西安人的歌》,當運動員在領獎台上揮動秦俑玩偶,當123位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個人和集體走進演出比賽現場接受專屬禮遇,觀眾帶走的不只是手機裡的照片,還有對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情感認同。而其中關鍵在於,不能靠著網紅效應,把演出、賽事做成一錘子買賣。“為一場演出,赴一座城市”,更“因為一出劇,愛上一座城”,才能讓“人文”與“經濟”、“流量”與“美譽”相得益彰。
所以,要推動“演賽經濟”實現更大效益,需要城市治理的系統支撐。票價虛高、黃牛橫行,肯定影響消費體驗﹔管理混亂、黑車宰客,難免讓人敗興而歸。演出前后,如何做好接駁?客流巨大,如何保障安全?政府補貼,如何激活市場?甚至是安檢的便捷、票根的防偽、流程的簡化等,都需要社會治理系統的整體協調、流暢運轉。從這個角度看,“演賽經濟”乃至人文經濟的發育程度,也是一個城市治理精度、溫度與科學度的體現。
不管是“演藝之都”,還是“賽事名城”,最終都需要觀眾、游客用腳投票。讓舞台、賽場的燈光,點亮城市文化的“高光”﹔讓觀演、觀賽的歡呼,激發文旅產業的“復利”,才能更好寫下一個地方人文經濟學的時代篇章。
(作者為本報陝西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3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