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的時代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80年前,中國和蘇聯率先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與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員一起揭開了打造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的序幕。近日,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二戰結束前后,國際社會作出的最重要決定就是成立聯合國。”5月7日至10日,習近平主席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訪問期間,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並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關於進一步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發出了二戰勝利成果不容挑戰、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時代強音。在國際形勢變亂交織的當下,我們要深刻理解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的時代意義。
維護二戰勝利成果需要大國共擔時代責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其勝利不僅是正義戰勝邪惡、文明戰勝野蠻的偉大成就,還具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和進步性。二戰勝利不僅結束了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更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催生出人類社會對戰爭教訓的深刻反思與重塑國際秩序的堅定決心。從搭建聯合國等全球性國際組織的框架,到完善國際法體系的規則基石﹔從構建大國協作的穩定架構,到逐步形成全球治理體系的協同網絡,每一步都深深鐫刻著二戰勝利的印記,凝聚著國際社會對和平曙光的不懈追尋、對正義價值的執著堅守以及對穩定秩序的永恆向往。
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是二戰勝利成果的集中體現,更是守護人類遠離世界大戰悲劇的堅固屏障與制度依托。80年前,中國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員共商成立聯合國,制定並簽署《聯合國憲章》,開啟了各國共建和平、共謀發展的歷史篇章。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體現協商、共識與多邊共治,反映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的制度雛形。回首過往數十載,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為世界的總體和平、穩定與繁榮提供了重要保障。
當前,國際體系的權威性與有效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泛濫。個別國家打著“本國優先”的旗號破壞《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選擇性適用並試圖篡改國際法基本原則,在無安理會授權、無國際法依據的情況下,憑其國內法對他國濫施單邊制裁包括次級制裁,將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和國際義務之上,違背國家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等國際法基本原則,嚴重削弱國際體系的權威性﹔另一方面,全球范圍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但個別國家堅持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制造各種“小圈子”和“價值同盟”,鼓吹陣營對抗,導致國際社會關於聯合國“失效”、國際法“失靈”和多邊主義“失能”的疑慮增加,使全球治理體系的“破舊”與“立新”難以同步實現。
習近平主席指出:“國際形勢越是變亂交織,我們越要堅持和維護聯合國權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需要所有會員國都體現負責任態度並履行應盡義務,大國尤其要作表率。中國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堅定支持安理會在和平與安全問題上發揮首要作用,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和維和出資國,加入了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和600多項國際公約,對外締結超過2.7萬項雙邊條約。同時,中俄作為世界主要大國,遵循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正確道路,持續在安理會、聯合國大會及相關機構框架內緊密協作,切實維護聯合國權威,穩固聯合國在協調各國利益、團結應對當代挑戰中的核心地位,為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發揮示范作用。
當前,面對國際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遭遇的挑戰,主要大國需要打破地緣政治“小圈子”,超越沖突對抗小集團,旗幟鮮明地反對各類圖謀篡改二戰勝利成果、顛覆戰后國際秩序原則、削弱聯合國在維護全球和平與安全中核心作用的企圖,在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大會等聯合國機構框架內開展更加密切的協作,在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以及平衡各方利益基礎上,推動全球性問題得到持久公正解決。
維護戰后國際秩序需要順應世界多極化的時代潮流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觀察,戰后國際秩序並非靜態不變的歷史標本,而是在國際格局演變、力量對比重塑與時代主題轉換的動態進程中,持續經歷著客觀環境與制度規范的塑造改變。80年光陰流轉,曾經作為戰后國際秩序重要組成部分的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早已終結,冷戰對抗中產生的華沙條約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等機制也不復存在。冷戰終結后,世界多極化浪潮奔涌向前、經濟全球化深度拓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這一人間正道既凝聚著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期盼,更是歷史發展規律與人類社會進步邏輯的必然指向。
盡管國際社會有著反對單邊主義、抵制強權政治、警惕陣營對抗與零和博弈的共識,但在世界多極化的具體路徑與未來世界格局的建構方向上,各國尚未達成廣泛一致。值得警惕的是,個別國家深陷霸權思維泥潭,打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旗號,為自身推行雙重標准、實施例外主義尋找借口,以限制他國主權與發展空間為手段維系霸權地位,背離世界多極化與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時代大勢。比如,北約作為冷戰遺產,持續擴張勢力范圍、編造地緣沖突敘事。再如,有的國家以應對安全風險為由,泛化國家安全的概念和邊界,將經貿、科技異化為政治操弄工具,挑起“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粗暴破壞以市場為導向、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揮舞制裁大棒切斷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其逆全球化行徑已然成為國際社會的眾矢之的。
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指出:“針對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重大挑戰,我們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其中,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是我國在世界多極化的具體路徑與未來世界格局的建構方向上的規律性認識和建設性回應。所謂平等,就是要確保國家無論大小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在國際體系中發揮作用,平等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平等參與全球議程設置和制度設計,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應對全球性挑戰。所謂有序,就是要堅持多極化進程的可持續性和建設性,確保各國沖破“本國例外”“國強必霸”“修昔底德陷阱”等思維窠臼,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突出挑戰,共同確立新機制和新倡議,對戰后國際秩序、多邊機制和全球治理體系形成有益補充和完善,而不是圍繞多極化、多邊主義的概念定義進行大國間的敘事競爭,更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以“吃虧論”“無效論”為結構徹底顛覆世界多極化這一重要的二戰勝利成果。
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需要回應全球南方崛起的時代呼聲
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鮮明標志。如今的國際力量對比與80年前相比,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集合體,2024年全球南方的經濟總量全球佔比超過4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同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擴員前的金磚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七國集團,擴員后的金磚國家佔全球人口近一半、全球貿易1/5。這一系列數據勾勒出的不僅是世界經濟版圖的重大改寫,更昭示著全球南方正從國際政治舞台上“沉默的大多數”演變為維護國際和平、驅動世界發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關鍵力量。以全球南方國家為主體的“大金磚合作”“上合組織+”平台不斷拓展其吸引力和影響力,廣泛參與謀劃全球和地區安全、經濟和發展議程,為世界和平與穩定貢獻力量。
習近平主席呼吁“提升‘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以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的精神團結‘全球南方’國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有力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員,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對完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有著相近的看法和訴求。在實踐中,中國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現有國際和多邊機制的改革進程中,始終致力於提升全球南方的制度性話語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好反映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新現實。作為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合作機制的創始成員,中國積極推動兩大平台做大做強,優先反映全球南方的發展議程,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挑戰,提出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五大金磚”構想等具體舉措,有效增強了非西方式多邊合作模式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盡管全球南方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但構成戰后國際秩序的全球政治、經濟、安全、文化治理體系卻未能及時適配國際力量對比的根本性變化。全球南方在話語權和參與度方面依然面臨諸多不公平、不公正對待,激發了其維護並完善公正合理的戰后國際秩序的強烈共識與堅定決心。同時,個別國家迷信“霸權依附論”和“大國決定論”,鼓吹叢林法則和從實力地位出發的“大交易”,謀求顛覆戰后國際秩序並重建勢力范圍,惡意給金磚合作、上合組織等打上“反西方”的標簽,將國際公平、正義、共享等價值理念拋在腦后,成為戰后國際秩序最主要的不穩定源。
歷史的接力棒已傳遞到當代。各國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歷史擔當,在維護二戰勝利成果的同時,回應全球南方對於國際公平正義的呼聲,以及多邊合作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訴求,在真正的多邊主義基礎上,探索改革完善戰后國際秩序以及與之相應的國際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多邊治理機制,使全球南方國家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通過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實現發展振興,彰顯戰后國際秩序的時代價值。
制度之穩定源於價值之共識,秩序之正義基於歷史之自覺。面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不是抽象的歷史紀念,而是保障世界和平發展的動態實踐。唯有共擔時代責任,順應多極化時代潮流,回應全球南方的時代呼聲,方能守護人類共同記憶、筑牢和平與發展的根基,讓二戰勝利成果持續綻放光芒。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所副所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