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失范”的語言不能失控(縱橫)

韓小喬
2025年05月20日05: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艱不拆”“不明覺厲”等生造詞語,對成語、歇后語等造成沖擊﹔“神馬”“童鞋”等諧音梗,充斥著錯字、別字﹔“綠茶”“恐龍”等形容詞,帶有貶義和人身攻擊色彩……近年來,一些網絡黑話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引發關注。

  語言失了分寸,好比脫缰的野馬。當“失范”的語言遇到成長的孩子,危害更加明顯。有的詞語用法混亂,能熟練用爛梗造句,卻對經典文學一無所知。有的思維簡化,習慣了短平快、碎片化的表達,喪失了用概念和邏輯進行深層思考的能力。有的使用帶有攻擊性的表達,容易與他人發生矛盾摩擦。網絡黑話割裂文化、侵蝕道德,將傳統記憶篡改成娛樂符號,消解了歷史的嚴肅性,撕裂了文化認同,容易帶歪青少年的價值觀。

  從甲骨文到白話文,語言始終在動態演變。網絡黑話是語言的退化,而非創新﹔是思考的弱化,而非提升﹔是經典的顛覆,而非傳承﹔是價值的扭曲,而非校正。有人說,語言有自己的新陳代謝,流行一段時間后就無人問津了。但從目前看,網絡黑話的危害仍在蔓延。

  從看不懂的“火星文”到不得體的網絡黑話,為什麼“好好說話”這麼難?語言背后,是社會心理。一方面,一些青少年認為這是新潮、時髦的體現,用黑話俗梗的形式“加密通話”,可以篩選朋友,形成群體認同。另一方面,不少網絡黑話帶有戲謔和宣泄色彩,一些孩子借此突破限制、表達情緒或輸出意見。

  網絡黑話的傳播也與互聯網生態息息相關。打開短視頻,“家人們誰懂啊”等同質化表達隨處可見。在反復的視覺、聽覺沖擊下,孩子很容易跟風模仿。一些人為吸引流量,把爛點當看點,不斷制造黑話俗梗,孩子難免受到影響。近年來,相關部門持續開展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網站平台語言文字不規范、不文明現象。網站平台也應擔起責任,改進算法推薦機制,加強對主播和博主的培訓與引導,為淨化語言環境作出更大貢獻。

  讓孩子“好好說話”,不僅要修筑堤壩,也需做好示范。家長老師應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區分表達的優與劣、雅與俗,用正確方式抒發價值訴求。通過文化浸潤,讓孩子參與深度閱讀、學會批判性思考,找回語言審美與自我表達的意義,他們才能成長為有思想、能共情的個體。

  語言是思想的外化,多一分則噪、少一分則寂,恰到好處方能引起共鳴。抵制網絡黑話,不是拒絕新的網絡用語,而是拉好文明的缰繩,讓青少年在干淨的語言環境中,葆有對文化的敬畏、對文字的尊重。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好好說話”,感受文字世界的意蘊萬千、美妙絕倫,亦在語言流動中找尋人類永恆的情感和智慧。

  (摘編自《安徽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0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