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
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中深化對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的認識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前不久,《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出版發行,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提供了權威教材。其中的多篇著作,都對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作出深刻論述。比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能否實現,主要取決於供給和需求兩端是否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指出:“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提出的重要新命題,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進一步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堅持系統觀念,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深化對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的認識,是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的前提,有利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立足國民經濟循環,深刻把握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
供給和需求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辯証統一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指出:“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從宏觀經濟運行來看,市場中的供求關系表現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總供給體現一定時期市場為全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總量,總需求體現同一時期市場對全社會總產品和服務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國民經濟循環是否暢通,可以通過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是否平衡來判斷。一般說來,當總供給大於總需求時,國民經濟運行會表現為“過剩”狀態,產品滯銷,價格總水平下降﹔當總供給小於總需求時,國民經濟運行會表現為“短缺”狀態,產品供給不足,價格總水平上升﹔當總供給等於總需求時,國民經濟運行則表現為整體平穩的狀態。
供求關系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重要關系。對於一個國家或社會來說,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否平衡不僅僅是由供求關系本身決定的,同時也是由隱藏在總供給和總需求背后的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決定的。在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中,生產環節決定分配、流通和消費環節。在供求關系中,生產處於供給端﹔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生產處於基礎性地位。消費環節在社會再生產中既是上一個循環的終點,又是下一個循環的起點,因此在國民經濟循環中具有獨特地位。在供求關系中,消費處於需求端,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生活消費是最終消費,構成真正的、直接的需求﹔生產消費通常表現為投資,投資會增加購買,因而會增加總需求。但同時,投資的目的是生產,因而從未來看其實質是增加總供給。因此,對於投資增加總需求的作用要作具體分析。分配環節和流通環節不直接形成供求關系,但卻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離開收入分配,消費也就無從談起﹔離開流通,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循環也就無法銜接。
習近平總書記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指出:“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不僅需要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更需要推動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之間相互作用、有機銜接。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之間如果循環順暢,物質產品會增加,社會財富會積聚,人民福祉會增進,國家實力會增強,從而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如果出現堵點、斷點,循環就會受阻,在宏觀上就會表現為增長速度下降、失業增加、風險積累、國際收支失衡等情況,在微觀上就會表現為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問題。
對於宏觀經濟治理,如果僅僅從供求關系看,一般會認為供給側管理是管長期的,需求側管理是管短期的,兩側難以同時發力,也就無法統籌。這種認識抽象掉了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之間相互作用、有機銜接的內在規律,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經濟在時間和空間上是一個完整、連續的整體,是一個相互聯系、運動不息的復雜系統。只要社會再生產活動不停止,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就始終處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中,統籌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成為必然要求。這也是黨中央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理論依據所在。我國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全面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能夠有效提升供給能力,進而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並創造就業和提高收入,從而形成需求能力。同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將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中,一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二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正是為了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推動供需良性互動,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立足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刻把握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
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經濟發展總是力求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這些宏觀經濟目標。同時需要看到,僅僅是推動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並不必然代表增長,更不必然代表高質量發展。深刻把握“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不能抽象停留在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關系上,必須落實到新時代以來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來。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表明,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對此,我們要從經濟運行中的供求關系、經濟循環各個環節的辯証關系來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指出:“從供給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需求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這種需求又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供給變革又不斷催生新的需求。”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從經濟循環暢通的深層關系上指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通暢,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空間布局比較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不出現大的起落。”這表明,隻有立足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才能更好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因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解釋了大國經濟的特征和優勢在於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為我們不斷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效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新發展格局下的經濟循環暢通無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平衡,而是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上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平衡。從國民經濟循環內在要求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生產領域要求堅持創新驅動,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解決“卡脖子”問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在分配領域要求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在流通領域要求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准聯通﹔在消費領域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不斷夯實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深刻把握國民經濟循環暢通規律,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經濟總量和質量不斷躍上新台階。2013—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6.9萬億元增長到134.9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30%﹔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人工智能、雲計算、5G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新動能日益成長壯大。同時,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這充分証明“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當前,受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循環仍然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可能對我國貿易、科技等領域造成更大沖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個別國家對我國遏制打壓勢頭不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重構,對國際經濟循環造成阻礙﹔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有待健全完善,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導致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民生領域存在短板﹔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有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強,重點領域風險隱患還有不少。分析原因,從需求側看,以消費不振為主要特點的國內需求不足,致使國內大循環動力不充沛、循環不暢通﹔再加上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國內需求與國際需求相對關系的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將增加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挑戰。從供給側看,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尚未完成,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並賦能傳統產業均需假以時日。特別是上述過程要求優化資源配置,而在此之前供需不協調的問題將在短期內出現。從大的方面看,更深層次的問題涉及整個社會再生產及其經濟循環結構的轉型升級,為此要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
習近平總書記在《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指出:“擴大內需既關系經濟穩定,也關系經濟安全,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當前經濟運行突出矛盾的深刻把握。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時,不能因為強調擴大內需就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要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的辯証關系,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各種政策“組合拳”,系統集成、協同配合,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在需求側,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要發揮好消費和投資在擴大內需中的引擎作用。收入分配影響最終消費,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進一步補齊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等,提升消費意願﹔實施提振消費的專項行動。在提升傳統消費的同時,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投資屬於生產消費,在國民經濟循環中具有雙重作用,需要科學引導和把握。一方面,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發揮重大項目的牽引和政府投資的撬動作用,引導帶動社會投資﹔另一方面,通過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強化超長期貸款配套融資,降低融資成本,促進利潤率回升,穩定民間投資的預期。投資在長期內是增加總供給,因此要根據國家規劃、宏觀政策組合,積極引導社會投資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引起新的產能過剩,造成資源浪費。房地產業具有增加消費和拉動投資的雙重作用,在擴大總需求中具有特殊地位,要在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中釋放需求潛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離不開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要加快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在供給側,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推動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二是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生態化發展,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三是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依托強大制造能力與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四是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
(作者為南開大學校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