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監管優化看數字消費(人民時評)
——消費新亮點 發展新賽道②

為數字消費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必須在科學監管上持續加碼,下大氣力淨化消費環境,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本著鼓勵創新的原則,可分領域制定監管規則和標准,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新業態發展留足空間
優化監管為數字消費護航,以“有形之手”呵護創新創造,定能帶來更美好的消費體驗,讓人們愜意擁抱數字生活
動動手指,買到全球好物。足不出戶,走進大師課堂。戴上AR眼鏡,盡覽名山大川。
今天,在線購物、在線服務、移動支付等已融入日常生活。智能穿戴、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品,正加快迭代升級,為消費帶來新的可能。
突破時空限制,數字消費成為一種革命性消費趨勢,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然而,數字消費也存在一些問題。既有虛假宣傳、隱私泄露等老毛病,也有新型數字消費的新痛點。
如果不能解決這些難點痛點問題,怎能讓消費者安心為數字消費掏腰包?為數字消費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必須在科學監管上持續加碼,下大氣力淨化消費環境,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疏通老堵點,讓消費者敢消費。電商平台發展早期,網購無法看到實物,容易出現貨不對板的情況。隨著《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施行,網絡消費維權暢通了許多。但近年來,網紅帶貨、店主直播、導購直播等多樣化的網絡直播紛紛涌現,虛假宣傳、質量“翻車”、退換貨困難等老問題,又浮現在新平台。有的直播間銷售的燕窩其實是糖水,紅薯粉條摻入木薯澱粉,“100%羊絨衫”並不含羊絨,等等,都讓消費者大呼上當。
老問題改頭換面再露臉,監管執法快速跟進。不久前,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持續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重拳打擊網絡市場中流量造假、刷單炒信、低俗帶貨、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對於一些流量在快速增加的新興平台,關注也應同步跟進。要強化有效監管,督促其壓實平台審核責任。同時,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加強產品質量的專項抽檢,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不斷提升網售產品質量。此外,也要及時打好“補丁”,加快制定出台直播電商監管辦法,更加有效地規范直播交易行為。
解決新痛點,讓消費者願消費。智能穿戴、腦機接口、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品,低空旅游、航空運動、無人機跟拍等新消費新場景……這些新事物,消費者是否願意嘗試,與監管能否及時完善高度相關。對一些新業態,監管不能缺位,也難以按照傳統的方式來管理。怎麼辦?不妨量身定制監管方式。
本著鼓勵創新的原則,可分領域制定監管規則和標准,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新業態發展留足空間。對看得准、已經形成較好發展勢頭的,分類量身定制適當的監管模式,避免盲目用老辦法管理新業態﹔對一時看不准的,設置一定的“觀察期”,防止一上來就管死﹔對潛在風險大、可能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的,嚴格監管﹔對非法經營的,堅決依法予以取締。
比如,深圳擬在部分產業、領域試行“沙盒監管”機制,並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擬納入“沙盒監管”試點的新技術、新產業、新領域目錄。通過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允許企業在受控條件下測試新產品、新服務或新商業模式,而無需立即滿足所有常規監管要求,能支持創新主體在可控范圍內開展試點,探索發展新模式、新路徑。
作為新型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消費在推動消費升級、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產業創新等方面作用獨特。優化監管為數字消費護航,以“有形之手”呵護創新創造,定能帶來更美好的消費體驗,讓人們愜意擁抱數字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