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西部發展注入人才活水(評論員觀察)

從“東南飛”,到“西北棲”,這是西部地區人才工作結出的碩果,更照見廣大青年赤誠的家國情懷
今天的西部地區,機遇眾多、前景廣闊,讓越來越多人萌生信心、堅定決心,推動人才流向從“要我去”到“我要去”,從“搶過來”變“搶著來”
“來找我咨詢怎麼去新疆等邊遠地區就業創業的學生、家長明顯增多了。”近來,甘肅省“一靠三實”就業創業名師工作室的工作人員,感受到了就業市場的一些新動向。
這樣的變化並非個例。有調研數據顯示,2023屆本科生在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為25%,較2019屆的23.1%提高了1.9個百分點。
要實現更大發展,人才無疑是關鍵。曾幾何時,“孔雀東南飛”是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的主流選擇。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嚴重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發展。如今,這一趨勢已然改變。“到西部去”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年的選擇。
在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高校畢業生“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從“東南飛”,到“西北棲”,這是西部地區人才工作結出的碩果,更照見廣大青年赤誠的家國情懷。
人才流向的變化,源於政策引導的持續發力。西部計劃實施20多年來,累計招募派遣超過50萬名大學生志願者﹔截至2024年8月,特崗計劃為中西部地區22個省份的1000多個縣的3萬多所鄉村學校補充了約115萬名教師﹔“三支一扶”自實施以來,為農村基層輸送了大量的高校畢業生,他們在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政策搭建橋梁,不僅幫青年更好看見西部、關注西部、了解西部,還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為青年提供多種保障,打消他們留在西部的后顧之憂。
如果說政策引導是推動力,那麼西部地區近年來展現的蓬勃發展勢頭,已然形成對人才的強大磁吸力。一名選擇到貴州就業的畢業生說,“‘FAST’、大數據、‘村超’……一張張貴州的新名片觸動著我”。從特色優勢產業招牌持續被擦亮,到大數據、半導體、無人機等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再到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為開放型經濟注入新活力,西部地區發展日新月異,建功立業的舞台越來越寬廣。今天的西部地區,機遇眾多、前景廣闊,讓越來越多人萌生信心、堅定決心,推動人才流向從“要我去”到“我要去”,從“搶過來”變“搶著來”。
也要看到,不同地區之間風土人情不盡相同,青年人才初來乍到,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這就需要西部地區用好用足政策,細心呵護,使人才“留得住”。從開辟多項政務服務“綠色通道”,到提供人才驛站等生活服務,再到設立人才發展基金……以真情待真心,各地紛紛拿出政策“禮包”,幫助青年人才度過適應期,釋放出招賢攬才的滿滿誠意。既有發展的“速度”,也有情感的“溫度”,必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在這片熱土扎根抽穗、茁壯成長。
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從頂層設計層面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優化西部地區的人才發展環境,人才資源將為西部地區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助力。
“你可曾看見:那些年青人閃亮的眼睛/在遙望六盤山高聳的峰頭?你可曾想見:那些年青人火熱的胸口/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個戰斗?”賀敬之創作的現代詩《西去列車的窗口》,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人才因夢想而相逢,西部因人才而繁榮。引導青年樹立遠大理想,讓青年願意來、留得下、放開手腳干,廣袤西部一定能激蕩更澎湃的創新創造力,譜寫更精彩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