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丑化女性的微短劇,應受到有效監管

“看了微短劇,我媽認定身邊就有惡媳婦”。據報道,河南省南陽市的李先生稱,他母親刷到一部名為《××婆婆驚艷全場》的微短劇,劇情是大佬婆婆勇斗惡兒媳,看后,“她覺得之前正常的婆媳關系都是裝出來的,還覺得惡媳婦身邊總會有白眼狼兒子和不管事的爸爸”。
此外,也有一些微短劇將女性刻畫成花瓶、附屬品等形象。
“27歲霸總愛上45歲保姆阿姨”“閃婚后,五十歲霸道總裁獨寵我”“閃婚老伴是豪門”……此前,這類“霸總”劇霸屏,招致反感。而如今,“霸總”微短劇逐漸退潮,但另一類微短劇冒了出來,劇情不外乎婆媳大戰、小三上位、性別歧視等,在有意無意間,女性被標簽化,不是被刻畫成花瓶、傻白甜,就是被塑造成富有心機的壞女人。
很顯然,這種充滿偏見的做法,是輕佻的,是丑化、“凝視”女性,是對女性的極不尊重。
現實中,當然不乏惡媳婦,抑或花瓶式女性,但是在井噴的微短劇中,幾乎清一色地概念化女性,乃至污名化女性,千篇一律地放大她們的“壞”,故意展現人性的惡,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常情。
總體看,此類微短劇隻要爽點不顧邏輯,隻求流量不顧底線,與此前被批評的“霸總”劇一樣,都充滿硬傷。比如,為吸引眼球故意制造沖突、設計狗血情節,傳遞違背時代潮流、不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此類微短劇的受眾多是中年老人。一些中老年人,沉溺其中,不僅被“收割”金錢,還被錯誤價值觀所誤導。
針對微短劇亂象,監管部門曾明確指出,要避免用寫實的外衣包裹荒誕不經的故事,更不能以荒誕藝術手段為借口隨意編造過度離奇卻缺乏價值關懷的情節,還要避免局限於愛情撕扯和家庭糾紛,尤其要防止宣揚攀附權貴、豪門、富豪的婚戀觀。
由此延展開來,對刻板塑造女性形象的微短劇,也要依法依規監管。為了追逐流量,故意制造性別對立,刻意撕裂兩性關系的微短劇,都應該受到有效監管。
需要提及的是,近年來,一些人似乎嘗到了制造性別對立的甜頭,認為挑起性別戰爭就是流量密碼。為此,說過頭的話,編造過頭的劇情,以期博取眼球。
其實,無論女性還是男性都不該被標簽化,應該對挑起極端對立的做法說不。節前,中央網信辦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2025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6方面問題,排在首位的就是“挑起極端對立問題”。
依法依規加強審核,避免各類價值觀跑偏的微短劇流向市場,讓微短劇生態更健康,微短劇才有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