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探索新路徑  展現新氣象

讓中華文化符號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

於運全 袁 林 劉靈清
2025年02月07日05: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今年春節,寓意美好的“吉祥蛇”燈組在多個國家展出﹔當地市民和游客專程來到俄羅斯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參加以“歡樂春節”為主題的新春廟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美食、中國古建藝術等中華文化符號是傳播中華文化、增進國際理解和友誼的重要橋梁。深入挖掘提煉中華文化符號、創新中華文化符號的敘事體系,是有效傳遞中華文化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的重要路徑,不僅關乎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更是塑造國家形象、促進文化認同的關鍵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都為我們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讓中華文化符號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不僅是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戰略需要,更肩負著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崇高使命。一方面,深入挖掘提煉中華文化符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提煉其獨特的精神特質和價值理念,有助於構建具有廣泛認同感和吸引力的敘事框架。另一方面,加強中華文化符號的時代闡釋,巧妙地將中華文化精髓融入現代藝術形式與國際化敘事視角之中,能夠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與魅力。因此,深入挖掘提煉和闡釋中華文化符號,不僅是打破文化隔閡、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金鑰匙”,而且對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抓住“國潮”出海新機遇,打造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名片。當前,在移動化、數字化、互動化傳播格局的推動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呈現出一系列喜人景象。從“中醫針灸”到“漢服簪花”,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巧妙結合,催生出“國風國潮”新趨勢,形成獨特的國際傳播力量﹔從“村超”“村BA”到“楊柳青年畫”,地方特色文化符號與城市文旅深度融合,成為讀懂中國的新窗口﹔從《逃出大英博物館》到AI微短劇《中國神話》,新型傳播形式與數字科技的緊密結合為講好中國故事開拓了內容傳播新路徑﹔從《王者榮耀》到《黑神話:悟空》,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文化產品,不僅彰顯深厚的文化自信,更豐富拓展了講好中國文化故事的創新性表達。抓住“國潮”出海的新機遇,創新打造“國潮”新名片,能夠有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更多中華文化力量。

  打造中華文化符號熱門IP,優化中華文化出海生態。中華文化符號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更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教育價值及巨大的經濟價值。一方面,對於具備深厚底蘊的傳統節日、民間技藝等文化符號,通過打造熱門IP的形式,如以動漫形式重塑神話傳說、用影視呈現歷史故事,能迅速抓住受眾眼球、引發情感共鳴,使中華文化更具傳播力。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與新媒體平台,將熊貓等IP化后的文化符號進行多元衍生,實現商業價值轉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在此基礎上,還要多方協同、形成合力,不斷優化中華文化出海生態。政府部門應發揮宏觀調控與引領作用,出台激勵政策,搭建國際交流平台助力文化企業“揚帆出海”﹔文化機構要以專業視角和創新思維孵化出高質量、高水准的優質文化IP,保障出海文化品質﹔企業作為市場的直接參與者與開拓者,需要精准錨定海外受眾的多元需求,全面提升中華文化符號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科技賦能中華文化符號數字化表達,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迅猛發展的浪潮中,科技在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先進的數字化呈現手段,使中華文化符號被賦予新的生命力。游戲、潮玩等以獨特的創意和形式,將中華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受到大量海外青年受眾喜愛,成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新亮點。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的出現使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成為可能,在線博物館、虛擬展覽等數字化平台極大拓寬了文化傳播邊界,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等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搭建了新舞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更是為文化智能化傳播提供了無限可能。促進科技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創新,要善用數字智媒技術,緊跟時代發展大勢,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步伐。比如,在線上線下交織的傳播網絡中,創造出與時代潮流相契合的全新文化語境,使其既保有中華文化的厚重感,又能充分融匯現代時尚元素的靈動性,描繪出一幅既古老又年輕、既傳統又現代的中華文化畫卷。

  積極探尋跨文化傳播路徑,尋求多元文化共通點。在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背景下,跨文化傳播是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彼此理解認同的關鍵力量。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深層次上都共享著人類文明的普遍規律和共同情感。文化共情,作為一種跨越文化鴻溝、聯結人類心靈的強大力量,日益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的重要紐帶。這一過程既要展現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特質,又要從文化共性的角度進行深度挖掘與剖析。要積極探尋文化共通點,將中華文化符號與當地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創造出既彰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又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產品。通過文化融合創新,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構建更加和諧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

  (作者單位: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

  (本版頭條文章由人民日報出版社組稿、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7日 09 版)

(責編:趙欣悅、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