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新型商場裡看轉型(評論員觀察)

——生活細節裡的中國經濟③

李洪興
2025年02月05日05: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把人作為商業服務的重心與中心,以特色招攬人,以增值吸引人,以質量留住人,才能以“人氣聚起來”帶動“商機旺起來”

不足之中蘊新機、空白地帶有藍海,隻要保持創新姿態、拼搏狀態,商場和商貿零售業就會加速破局、煥發新生

商場那麼多,假期去哪家?

家裡小朋友說,“去‘大峽谷’”。這是她對北京一個商場的稱呼。“去干啥?”“看‘龍’。”孩子口中的“龍”,實際是商場裡的恐龍模型。這個商場以恐龍為主題,營造熱帶雨林環境,還有頗具特色的小池塘。有趣、好逛,不少“頭回客”成了“回頭客”。

消費需求是多態的,也是動態的。近年來,為適應需求之變、效率之變,商場和商貿業出現了一輪明顯的轉型。過去一段時間,隨著電商勃興、物流提速,“隻逛不買”成為新現象。面對“網購代替超市”“快遞代替批發”的沖擊,傳統商業模式難以為繼,不少傳統商場關門歇業。然而,電商與實體商貿,並非完全的對立關系。通過在商業模式、服務方式上轉型升級,新型實體商業的空間很大、舞台寬廣。

商場化身景區,新場景帶來增長潛能。吉林長春有個商場叫“這有山”,店鋪從“山腳”盤旋到“山頂”,石子鋪路、牌匾古朴、山石林立,錯落有致的布局,讓商場成為景區、讓消費如同“探寶”。

商場化身市集,新服務拓寬消費場景。為招徠顧客,有的商場把民俗市集搬進室內,方便消費者“趕集”﹔有的主打“金蛇納春”主題,融合“老字號”與“新潮流”,打造滿足各層次需求的消費盛宴。

商場化身藝術世界,新服務凸顯融合力量。四川成都三個大型商業體,攜手藝術家,結合光影技術,推出裝置藝術、潮流藝術與傳統非遺技藝的展覽,在探索藝術與商業空間的融合上邁出創新一步。

新型商場各具特色、融合創新,充分說明要突破經營之困、實現更好發展,商場必須作出增值選擇。消費場景、消費模式、商品服務形式,都可以付諸增量思維改進提升。“品質、價格、服務”的三角關系,也可以逐一改進,實現新的均衡。既向變量要增量,又通過增量提質量,商場的效益方能實現質的提高。

新型商場變革的底氣在哪裡?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商品供給日漸豐富,科技賦能已成趨勢,文化融合漸成潮流,空間塑造釋放新意……多維因素,多重支撐,共同助推商場轉型煥新,實現從“賣場”到“綜合體”的蝶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商業領域,主要有“貨、場、人”三大元素。以前商場更多關注“貨”和“場”,如今則更多關注“人”。比如一些商場設置“生活驛站”,提供小修小補服務﹔還有商場裡的書店,提供接放學服務,把學生接到店裡,並為他們開展文化沙龍等活動。當前,商場融入文化、科技、生活等元素已是趨勢所向,開展多元化經營、打造場景化服務已是現實所需。把人作為商業服務的重心與中心,以特色招攬人,以增值吸引人,以質量留住人,才能以“人氣聚起來”帶動“商機旺起來”。未來的“商場+”,不管疊加哪些要素,歸根結底都應切中人的需求。

商場之變、商業之變,映照生活之變、時代之變。從貨品有限到琳琅滿目,從憑票購買到掃碼支付,從單一貨櫃到各式店面,從國產貨到買全球……我們的物質更豐裕、供給更高效、服務更優質、大門更開放,經濟發展也實現從追求規模速度到更注重質量效率的轉變。市場永遠都在,機遇也永遠都在。那些處於困境的商場所缺的是啥?當然是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不足之中蘊新機、空白地帶有藍海,隻要保持創新姿態、拼搏狀態,商場和商貿零售業就會加速破局、煥發新生。

商場是商業之場,尤需眾人捧場。主動創新、擁抱變革,讓“賬面”上多一些上升曲線,“市面”上多一些四射活力,那麼商業消費的“基本面”就能擁有更多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讓經濟向好的成績單更加亮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5日 05 版)

(責編:袁勃、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