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標簽化中國女婿,如此炒作不可取
連日來,“女婿”成了熱搜榜的常客。從“女婿每年春節都找老丈人告狀”,到“女婿回娘家哭著給丈母娘告狀”,從“大年初二女婿又開始汗流浹背了”,到“女婿回老丈人家的統一行為”……一些自媒體似乎嫌熱度還不夠滾燙,甚至拉上了演員沈騰助攻,“沈騰憑什麼演馬麗女婿?”
一條條主打“女婿”的熱搜,讓人不知所雲、不明所以。乍一看,還以為誰家女婿遭遇了駭人的虐待,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比竇娥還冤﹔細一瞅,原來又是玩以偏概全的把戲,嘩眾取寵,通過標簽化某個群體來博取流量。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傳統習俗,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又稱“歸寧”。在一些地方,大年初二也被稱為“姑爺節”“迎婿日”。無論歸寧還是迎婿,一家人團聚,有說有笑,熱熱鬧鬧,這是常態。
而在一些自媒體眼裡,不炒出一些事來不夠“熱鬧”,這次“倒霉”的是女婿。“初二看似是媳婦回娘家,實則是女婿申冤訴苦日”,給人的感覺是中國的女婿都是被虐者,媳婦都是施虐者。由此延伸家庭,兩口子過日子都是刀裡來、槍裡往的,而女婿被虐后,隻能在大年初二陪妻子回娘家時才有機會訴苦,才能一澆胸中之塊壘。
如果“女婿年年告狀”只是一種調侃倒還罷了,而一些自媒體意不在此,而是翻來覆去地炒作此事,甚至把往年的個別案例配上佐料再炒,令人厭惡。與此同時,一些平台也跟著“起哄”,甚至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把話題炒熱,把輿論場變得烏煙瘴氣。
正如不能刻板化媳婦一樣,也不能刻板化女婿。不是女婿哭著告狀,就是女婿汗流浹背,動輒奚落女婿,不僅有失分寸,還對女婿這個群體構成了傷害。應該說,有沒有向岳父或丈母娘告狀的女婿?有,但從常理看,不可能很多。而一些“標題黨”制造的效果,卻是一竿子撂倒一船人,讓人抬不起頭來。
不久前,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2025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其中明確提出重點整治“炮制不實信息問題”,包括“虛構擺拍家庭倫理、情感糾紛等矛盾沖突劇情,傳遞不良價值觀”。
一定程度上說,炒作“女婿告狀”這類話題,也是一種虛假“擺拍”,把個例“擺”到輿論場中,以偏概全,添油加醋,通過制造“家庭倫理、情感糾紛等矛盾沖突”,賺取眼球,博取流量。這種做法,既傳遞了不良價值觀,更破壞了春節祥和氛圍,該被譴責。
近年來,春節期間炒作“地域黑”的少了,利用年終盤點、返鄉見聞等形式炮制不實信息的少了。但是,要警惕一些平台和自媒體在議題設置上出現“變通”,警惕一些話題以“變臉”方式出現,從而導致健康價值觀被“變異”。
“好像全國的女婿都是一樣的”“擺拍的一年發不了財”……一味炒作女婿話題,已經激起了不少網友的反感。誠然,低俗而惡劣的炒作,終究不會討喜,也許可以換來一些流量,但終被厭棄。為廣大網民營造更加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春節網絡氛圍,這是各平台和媒體、自媒體的分內事,莫再為了些許流量而失去內容質量,為了利益而拋棄公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