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強調:“新征程上,必須把美麗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動形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一
新時代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開展污染防治,不斷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創造了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成功實踐。空氣質量顯著提升。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連續5年穩定達標。水生態治理成效明顯。2024年,全國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3.7%,提前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
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明顯成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新時代以來,我國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逐步實現由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由工程措施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由依靠財政向多元化投入的轉變,從山頂到海洋、從高原到平原、從國家到地方的生態保護修復“大藍圖”基本形成。
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新時代以來,黨中央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有色金屬、建材、鋼鐵、化工等行業能耗強度持續下降﹔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鋼鐵、原鋁、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能效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從2015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
二
雖然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距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距離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仍有一定差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部分區域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保持長期、持續、穩定的努力。
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環保歷史欠賬尚未還清,治理能力還存在短板弱項等根源性壓力還很突出,生態系統保護取得的成效還是階段性的。統籌協調監管能力不能完全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要求,還未全面充分調動起各行業、各領域、各主體共同擔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主動性。
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當前,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整體還不高,結構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任務依然很重。個別地方可能為追求經濟增速,仍依賴傳統粗放式發展路徑﹔個別企業為追求利潤,可能違規生產、違法排污,給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部分區域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偏低、穩定性不夠、功能性不足,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突出短板。我國森林生態系統不穩定,部分河道、濕地、湖泊生態功能降低或喪失,自然岸線縮減的現象依然存在,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為脆弱,生態保護修復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三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多樣性等特點,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堅持系統思維,抓整體、促協同,形成系統合力,全地域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全領域加快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全方位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全地域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解決東中西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域覆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夯實美麗中國建設根基。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各類空間布局。要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加強區域綠色發展協作,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和協同轉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要加強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沿海地區要加強近海災害防治,強化陸域和海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把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有機統一起來,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加強沙漠、森林、高原、雪山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保護修復。
全領域加快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須加大綠色低碳轉型的攻堅力度,加快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要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創新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機制,加大對綠色低碳科技的研發投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引導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共建一批綠色低碳產業創新中心,加大高效綠色環保技術裝備產品供給,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全方位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要讓美麗中國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就要全方位推進生活方式綠色化,形成綠色可持續生活方式。要大力推廣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引導公眾節約用水用電、反對鋪張浪費、推廣“光盤行動”、抵制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導公眾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提升垃圾分類管理水平,推進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要加大綠色產品供給,建立健全綠色產品設計、採購、制造標准規范,加強綠色產品認証與標識體系建設,完善能效、水效標識制度,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產品碳標識認証制度。要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優化政府綠色採購政策,拓展綠色產品採購范圍和規模。引導企業執行綠色採購指南,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轉型。鼓勵用戶擴大綠色能源消費,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生態環保意識。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