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人民觀點)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⑤
緊跟時代發展,緊扣群眾需求,通過改革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各方面制度有機銜接、系統集成,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必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長江入海口、上海崇明島東端,7500多公頃的東灘候鳥棲息地上,如今每年有百萬隻次候鳥過境、停留,這裡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久前,第四十六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東灘就是其中之一。
開展大規模生態修復,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為候鳥保留大片淨土,體現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自覺,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必須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
生態興則文明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不僅關系經濟發展質量,而且攸關每個人的生活品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站在新的起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才能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不斷提升﹔實施環境保護督察制度,讓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進一步落實﹔全面劃定“三區三線”,讓國土空間格局持續優化……新時代以來,改革攻堅舉措接連落地生效,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蹄疾步穩,為建設美麗中國筑牢堅實基礎。實踐証明,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緊跟時代發展,緊扣群眾需求,通過改革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各方面制度有機銜接、系統集成,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方能真正實現“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同步提升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不斷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浙江安吉縣推動“以竹代塑”,利用竹資源發展出百億元大產業﹔內蒙古磴口縣“借光治沙”,板上發電、板下種植,讓光伏成為破解荒漠化治理、生態修復難題的“金鑰匙”……實踐証明,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有助於凝聚起共建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必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中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們真切感受到改革帶來的生態變化。闊步新征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繼續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向深入,我們一定能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江山如畫的大美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6日 05 版)
相關報道:
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①
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②
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③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