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真情實感推介家鄉建設家鄉(評論員觀察)
當青年一代舉起鏡頭成為家鄉發展的記錄者和傳播者,他們不僅在呈現家鄉發展的全新圖景,也更深刻地融入新時代中國向上向前的強勁脈動
鄉村要振興,人才至關重要。激勵更多青年帶著真情實感投身到推介家鄉、建設家鄉的實踐中,縣域必能實現更大發展、鄉村必能實現全面振興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李白在《蜀道難》中這樣描寫甘肅隴南市徽縣的青泥嶺。前不久,徽縣在這裡舉辦了一場山地挑戰賽。辦賽期間,不少徽縣人在網上分享當地美食美景、歷史人文。還有8名青年專門花數月時間創作歌曲,乘賽事東風宣傳家鄉。
記錄傳播家鄉故事,如今成為不少青年的主動選擇。東北女孩許婧文,回到黑龍江饒河縣拍視頻、講故事,直言“最美的還是家鄉”﹔80后駐村書記項龍和00后大學生郭純搭檔探村,推介安徽潛山市的文化、風光和特產,想“把潛山宣傳出去”﹔在英國留學的苗族姑娘吳壽槿,在倫敦街頭身穿苗族傳統服裝,向人們展示家鄉特色和苗族文化……青年用各種方式講好家鄉故事、展現家鄉風貌,本地人看了奮斗信心倍增,外地人看了更願前往旅游、投資,網絡流量轉化為各地振興發展的澎湃能量。
短視頻傳播助力地方發展,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縣域經濟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同樣為短視頻創作提供了大量優質素材。1989年出生的王建文,從北京返回山東壽光市,在家鄉邊創業邊觀察,得出一個結論,“一兩年就變一個樣”。事實上,那個“記憶中的家鄉”早已大不相同,土舊建筑少了,坑窪道路沒了,市場氣息濃了,發展勁頭足了。正是日新月異的發展、舊貌換新顏的改變,讓青年在鏡頭前展示家鄉風採時,不僅“有話說”而且能“說得好”。極具特色的家鄉人、物、事,在網絡傳播中非常容易獲得關注和點贊。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經過恰當轉化、創新再造,就可以成為有趣有料的傳播內容。
過去,地方形象傳播的主要媒介是傳統媒體,而今自媒體成了新的生力軍。得益於基礎設施完善、科技進步、互聯網普及等因素,城與鄉的鴻溝在彌合、區域間的差距在縮小。從日常起居到工作學習,人們在縣城乃至鄉村照樣能收獲穩穩的幸福。當青年一代舉起鏡頭成為家鄉發展的記錄者和傳播者,他們不僅在呈現家鄉發展的全新圖景,也更深刻地融入新時代中國向上向前的強勁脈動。鄉土還是那片鄉土,鄉情還是那份鄉情,但隻要與時代節拍同頻共振,跟上國家發展的腳步,每個人的家鄉都可以“日日新,又日新”。
發展向好是青年熱衷於推介家鄉的物質條件,內心眷戀則是“我為家鄉代言”的情感基礎。當一些青年被問及“是否會向其他人推介家鄉”時,大多都會給出肯定答案。他們說,“那一片土地滋養我”“我的家鄉承載著我整個成長階段的點點滴滴和歡聲笑語”“這裡接納我包容我,我能在這裡找到依靠”……無論身在何處,青年對家鄉的情感寄托,正是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動力源。鄉村要振興,人才至關重要。激勵更多青年帶著真情實感投身到推介家鄉、建設家鄉的實踐中,縣域必能實現更大發展、鄉村必能實現全面振興。
對那些渴望發展的地方而言,不妨多從招才引才上使勁,把更多懂傳播、有技術、會創新的人才引回來、用起來。有理由相信,腳踏家鄉熱土、胸懷理想抱負的廣大青年,必能以青春之我、青春之奮斗,在建設家鄉中書寫絢麗青春華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7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