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全面轉型,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性和有效性

王曉莉
2024年04月19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強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堅持全面轉型,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對於在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實現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對經濟社會系統進行全領域、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綠色化升級。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在全面轉型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一項涵蓋廣泛、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統工程,重在“全面”。必須堅持系統思維,抓住關鍵環節,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相適應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充分動員全社會主動參與、自覺行動,讓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風化俗,讓人民群眾在美麗家園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實踐中,不少地方聚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著力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優勢,穩步推進與系統治理相適應的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例如,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促進區域協同融通,以生態共治推動全面綠色轉型。一些地方構建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科學考核評價體系,打造精細化的“一河一策一圖”治理之策,建設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損害賠償機制,扎實推進風險防范常態化管理。

  在生產領域的全面轉型中,不少企業積極承擔環境保護、環境風險防范等責任,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經營活動之中。通過強化技術創新驅動,推進傳統產業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加強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推動形成科技含量較高、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較少的產業結構,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在制度機制建設方面,不少地方通過差異化監管,將企業納入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建立健全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機制,引導和激勵企業增強“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意識。今年2月公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管理提供了明確法律依據和有效保障。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標准體系,《綠色債券的支持項目目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碳金融產品》等綠色金融標准的發布,有力促進企業厚植綠色發展理念,更好塑造綠色發展新優勢。

  引導社會公眾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和責任,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持續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植樹節、六五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把綠色發展有關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編寫生態環境保護讀本,修訂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不斷強化公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全國婦聯等部門共同發布《綠色家庭創建行動方案》,引導廣大家庭做生態文明理念的倡導者、參與者、踐行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對134個綠色職業進行了標識,積極引導和規范綠色職業發展,有助於拓寬就業認知邊界,為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積蓄人才力量。在實踐中,許多地方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打造“零碳機關”“零碳社區”“無廢城市”等,將綠色生活理念推廣到衣食住行游用等各方面,推動綠色生活方式漸成風尚。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9日 09 版)

(責編:白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