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深刻把握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

2024年04月19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9日 09 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有利於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和有效性,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筑牢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屏障。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編  者

全面轉型,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性和有效性

王曉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強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堅持全面轉型,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對於在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實現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對經濟社會系統進行全領域、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綠色化升級。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在全面轉型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一項涵蓋廣泛、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統工程,重在“全面”。必須堅持系統思維,抓住關鍵環節,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相適應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充分動員全社會主動參與、自覺行動,讓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風化俗,讓人民群眾在美麗家園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實踐中,不少地方聚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著力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優勢,穩步推進與系統治理相適應的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例如,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促進區域協同融通,以生態共治推動全面綠色轉型。一些地方構建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科學考核評價體系,打造精細化的“一河一策一圖”治理之策,建設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損害賠償機制,扎實推進風險防范常態化管理。

在生產領域的全面轉型中,不少企業積極承擔環境保護、環境風險防范等責任,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經營活動之中。通過強化技術創新驅動,推進傳統產業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加強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推動形成科技含量較高、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較少的產業結構,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在制度機制建設方面,不少地方通過差異化監管,將企業納入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建立健全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機制,引導和激勵企業增強“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意識。今年2月公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管理提供了明確法律依據和有效保障。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標准體系,《綠色債券的支持項目目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碳金融產品》等綠色金融標准的發布,有力促進企業厚植綠色發展理念,更好塑造綠色發展新優勢。

引導社會公眾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和責任,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持續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植樹節、六五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把綠色發展有關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編寫生態環境保護讀本,修訂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不斷強化公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全國婦聯等部門共同發布《綠色家庭創建行動方案》,引導廣大家庭做生態文明理念的倡導者、參與者、踐行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對134個綠色職業進行了標識,積極引導和規范綠色職業發展,有助於拓寬就業認知邊界,為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積蓄人才力量。在實踐中,許多地方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打造“零碳機關”“零碳社區”“無廢城市”等,將綠色生活理念推廣到衣食住行游用等各方面,推動綠色生活方式漸成風尚。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協同轉型,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和含綠量

俞 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整體考慮、全局把握、協同推進,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等一系列重要關系。綠色發展是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涉及結構優化調整、資源節約利用、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為此,要堅持協同轉型,注重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整體性、關聯性、耦合性,把系統觀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全過程,在協同轉型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方面持續用力,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12年以來,我們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全國煤電裝機容量,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都穩居世界第一。在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超過35%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9.4%。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面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重壓力,必須堅持以協同轉型為牽引,持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目標協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實現這一目標,一個重要方面在於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一體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生態保護修復、碳達峰碳中和等工作,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注重領域協同。堅持以協同轉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關鍵在於做到各領域間的統籌協調、領域內的步調一致,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降碳,需要立足國情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平衡好“四個結構”、新能源與傳統能源、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發展,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減污,需要遵循減污降碳內在規律,堅持精准、科學、依法治污多管齊下,強化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擴綠,需要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增長,需要協同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在“點綠成金”中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

突出主體協同。堅持協同轉型,還需統籌好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主體的關系,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好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探索。一是壓緊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健全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組織開展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二是加強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部門協調聯動,推動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清單,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強大合力。三是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和綠色財稅金融政策,讓企業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合理回報。此外,還要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生態文化,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風化俗,不斷強化全體人民參與美麗中國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強化區域協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差異明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強化生態環境區域協同治理。目前,我國不少地方正以實施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為契機,加強區域流域綠色發展協作,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例如,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突出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強化區域污染協同治理,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突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注重地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協同運作,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這一系列重要舉措,有力增強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系統性、協同性、有效性,為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匯聚起強大合力。

(作者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創新轉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

李海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堅持創新轉型,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內容,能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為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匯聚強大動力。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特點、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堅持創新轉型,強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能夠大幅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提升產業綠色發展效能,促進生產力發展提質增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大力推進綠色科技攻關,在創新轉型中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在這一過程中攻克了一大批關鍵共性技術難關,推動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有力推動了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供應系統和清潔發電體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都穩居世界第一。在大力發展綠色新興產業的同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以清潔生產技術創新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2012年至2021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6.4%。2021年,廢鋼鐵等9種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3.85億噸。2013年至2022年,在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同時,重污染天數減少93%。長江黃河干流近年來保持在Ⅱ類水質。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加大創新轉型力度,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創新體系,大力開展綠色低碳領域集成創新、技術創新、標准創新、制度創新,努力取得一批具有引領性和原創性的創新成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強化集成創新,鍛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個重要方面在於推動數智化技術與環境科技、產業科技深度融合,建立面向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涵蓋研發、設計、材料、生產、管理等環節的“大數據”,構建基於資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預測“大模型”,努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強化技術創新,建造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孵化器。要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提供強大技術儲備。一方面,基於碳排放與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過程的性質,大力發展煤炭、燃油等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技術,積極研發多污染物、多尺度、跨介質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實現行業企業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的多重收益,在節能環保領域豐富新質生產力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加強新興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未來產業前沿技術研究,在綠色低碳領域開辟更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賽道。

強化標准創新,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標尺。標准創新是創新轉型的重要內容。以產業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為目標,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綠色標准體系,有助於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色根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強化標准創新,一方面要適時迭代已有環境評價標准,根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准入要求,結合區域資源環境實際情況,因時因地修訂舊標准,著力解決標齡長、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不適應等問題﹔另一方面要促進標准協同,前瞻性研究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將清潔生產、排放等環境標准融入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流通、綠色投資等標准制定修訂中,建立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標准體系。此外,還需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碳足跡、碳標識等國際標准的制定修訂工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有利國際環境。

強化制度創新,營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生態。在創新轉型中發展綠色生產力,重在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努力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著力優化科技項目組織創新機制,從產業實踐中明確研究任務,在科技戰略制定、科研立項、項目承擔等方面給予需求端更多參與權、更大話語權。不斷完善綠色科技人才引育機制,鼓勵引導科研人員緊盯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搞科研,助推綠色科技創新與綠色行業企業雙向奔赴。加快構建產學研用融合機制,推動學術界、產業界共建創新聯合體,完善綠色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激勵科研單位敢干、創新企業敢投、科技成果敢轉,讓創新轉型的動能更足,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勢能更強。

(作者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


安全轉型,筑牢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屏障

高世楫 韓 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前提都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堅持安全轉型,有利於筑牢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屏障,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具體體現。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涉及能源結構、工業結構、交通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等各領域各方面,轉型過程中難免存在技術、經濟、社會等多方面風險。比如,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靠天吃飯”“不易儲存”等問題,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的特點,加之新型儲能等配套技術有待成熟完善,實現能源過渡和替代需要一個較長時間周期。在綠色轉型過程中,若傳統能源保障不充分,新能源安全可靠接續能力不足,就容易引發局部時段、部分區域能源供給不足。因此,堅持安全轉型格外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綠色低碳轉型中的安全問題,強調“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正常生活,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近年來,我們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保轉型平穩有序、過程風險可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重要進展。在傳統能源安全保障方面,油氣領域加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原油、天然氣產量持續增長。積極發展新能源和綠色低碳產業,產業競爭優勢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能源轉型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15.16億千瓦,佔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佔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的比重接近40%。2023年新增能源生產總量中,非化石能源佔比超過40%。綠色低碳產業不斷壯大,產業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我國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佔全球比重均超過80%﹔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新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此外,我國持續加強關鍵礦產資源的內外統籌,形成了關鍵礦產產業鏈上游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

綠色低碳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的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脫離實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統籌兼顧,堅持先立后破、堅守安全底線,確保轉型風險可控,保障轉型順利實施。

確保能源安全。注重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多能互補、深度融合。一方面,要認識到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國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提升煤炭、油氣和其他關鍵性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增強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統籌國內外油氣資源安全保障,適度增儲上產以堅守國內資源保障底線,實現能源品種、進口來源、運輸方式的多元化,加強各類能源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強關鍵核心技術開發,鞏固新能源領域技術優勢、產業優勢,著力增強能源系統的調節能力和氣候韌性,保障新型能源系統的運行安全。

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就業和社會穩定。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可再生能源的全產業鏈競爭日益加劇,要加強關鍵礦產資源的海外布局和技術合作,保障新能源發展的資源安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開發,利用我國能源供需多元、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不斷鞏固和發展新能源領域技術優勢、產業優勢。對於傳統行業,不能以簡單去產能作為減碳的主要方式,而是要協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資源減量化利用、能源結構調整和提高能源效率,穩步推動零碳燃料的替代、生產裝備和工藝流程的綠色低碳改造、原材料和產品的高效循環利用等,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保障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綠色轉型會給人民群眾帶來切實的好處,但也需要關注轉型在一定時期對部分地區、行業和人群造成額外的負擔,需要通過機制建設予以解決。比如,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增加對儲電設施、電網改造等方面的投資,相應的成本需要通過電價等方式消化,對受到電價影響的低收入群體要給予必要的保障。傳統化石能源資源豐富地區受綠色低碳轉型影響較大、較直接,需要採取多種措施,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發揮綠色轉型對創造就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積極作用,保障社會安全有序運行。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責編:白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