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守正創新,更好激揚新時代主流價值

——2023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綜述

本報記者 桂從路 鄒 翔
2023年09月27日06: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是黨報評論的使命所在,這是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輿論紛繁復雜,如何提升觀點穿透力,更好發揮黨報評論“定盤星”作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如何激揚黨報評論新優勢,為奮進新征程凝心聚力?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10周年。這些年來,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大潮中,黨報評論立足全局、引領導向,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是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9月25日,由人民日報社召集、人民日報社評論部指導,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2023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來自中央單位、中央媒體、30余家省級黨報和學界、新媒體平台的代表齊聚一堂,圍繞“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貢獻評論力量”的主題激蕩思維、深入交流,共商黨報評論融合發展之計。

  “面對輿論生態的變化,辦好黨報評論是一個切實而緊迫的現實課題,更加需要有思想的觀點,需要重新構建評論生產方式。”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舜在致辭中作出這樣的判斷。“在輿論場上,人們渴望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評論作品。身處紛繁復雜的‘輿論廣場’,必須打造引領導向的‘輿論主場’。”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王一彪作出這樣的思考。

  旗幟鮮明,展現思想引領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重要理論總結。

  新時代,黨報評論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近年來,人民日報鞏固“任仲平”等政論優勢,創新打造“任平”“仲音”等品牌,解放軍報推出“解辛平”,光明日報推出“關銘聞”,內蒙古日報推出“塞北屏”……各級各類黨報重視發揮評論作用,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持續放大主流聲音。

  “評論作為黨報的旗幟,是體現黨報高度和品位的思想產品。”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范榮暉表示,媒體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黨報評論的任務更加艱巨。

  “在全媒體輿論場中構筑主流敘述,為社會標注價值坐標,讓黨的聲音成為時代最強音,是黨報評論的重要使命。”人民日報社評論部主任陳家興認為,面對深刻復雜變化的輿論環境,黨報評論的分量更重了,黨報評論事業的發展道路更寬了,黨報評論工作者的責任更大了。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應當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內蒙古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吉莉感言,評論作為黨報的重器,責任重大。

  思想燈塔領航向,旗幟鮮明講政治,在黨心民意的共鳴中展現思想引領力,這樣的觀點,是與會嘉賓的共識。

  凝聚共識,畫出最大同心圓

  近年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媒體融合深入推進,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對做好黨報評論工作、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如何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好,把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眾的心聲反映好,畫出最大同心圓?怎樣創新評論生產傳播機制,更好贏得讀者、激發共鳴?

  陝西日報社副總編輯賈玉峰認為,要不斷拓展渠道、拓寬平台、創新形式,精准把脈全媒體時代的用戶需求、受眾心理等特征,以更豐富的表達、更鮮活的語言吸引受眾,讓主旋律、正能量始終佔據主流。

  直面問題、回應關切,觀點有質量,才能凝聚共識。好觀點來自哪裡?遼寧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田學禮表示,“要堅持守正創新,立高標准、下大力氣、用實功夫,努力提升評論水平”。

  判斷新聞評論作品是否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能否引發受眾共情、強化受眾認知是一個重要方面。解放軍報社評論部副主任桑林峰認為,“不管時代如何變幻,技術如何發展,都離不開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觀點產品”。

  全媒體時代,越是眾聲喧嘩,主流媒體越要堅守“內容為王”,憑借優秀作品引領價值、影響人心,越要注重把握社會輿論關注焦點、現實利益訴求痛點,因勢利導、凝聚共識。

  全面融合,提升評論傳播力

  “主力軍挺進主戰場”,人在哪裡,評論文章就應傳播到哪裡。主流媒體要順應融合大勢、加快創新步伐。

  向創新要增量,推進評論融合發展。人民日報評論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號、頭條號,進駐抖音、快手短視頻平台,賬號群粉絲總量已突破2250萬。北京日報“新聞我來說”評論短視頻欄目上線3年多來已累計推出1600余期,全網總閱讀量近16億。增強“全創新”意識,提升“全鏈條”質量,有助於黨報評論“延鏈”“破壁”“出圈”。

  好的觀點、好的內容,如果缺乏好的形式和載體,傳播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吉林日報社副社長李振軍認為,“黨報評論擁抱新媒體是篇大文章,必須轉換思維、強調創新、強強聯合,努力做精內容、做寬渠道、做強平台,既打好攻堅戰,也打好持久戰”。

  江西日報社副總編輯朱彥表示,“面對傳播載體的更迭和受眾閱讀視聽習慣的改變,黨報評論必須快速整合各項資源,從平面媒體的單向輸出轉向融媒體的多向輸出,生產符合受眾需求的產品”。

  如何建強評論隊伍、激發新聞生產力,也是論壇熱議的話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表示:“全媒體時代,評論的形態日益融合創新,需要加強面向互聯網輿論場域的技能訓練,創新話語,使德性、智識層面的積澱最終表現為傳播效果。”

  一場主論壇、兩場分論壇,會上熱烈討論、會下延伸交流,與會嘉賓紛紛表示,縱深推進黨報評論融合發展,有助於讓黨報評論聲音更響亮,更好傳播主流價值。

  “與其說全媒體時代帶來的是挑戰,不如說是一種賦能,賦予了我們用創新形式傳播價值理念、彰顯風格特色的機會,賦予了我們馳馬試劍的新場景、新空間”。光明日報社評論部主任蔡闖道出了與會嘉賓的共識:既“守正”,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歷史大勢、立足精准定位,又“創新”,探索多樣化傳播、體現差異性優勢,我們一定能創造新時代黨報評論的新光榮。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7日 11 版)

(責編:白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