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整版闡述: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

2023年07月31日06: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將“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作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這是深入考察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得出的重要論斷。今天的學術版圍繞“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進行闡述。

——編 者

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學苑論衡)

邢廣程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擁有14億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團結統一的國家,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將“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作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論述,對於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凝聚起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的歷史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了56個民族多元一體、交織交融的融洽民族關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從古至今,各民族都為祖國大家庭的形成和發展貢獻了力量。建立了向內凝聚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歷史表現。

建立向內凝聚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國地理特征為西高東低,大江大河多呈“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這樣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自然環境比較優越,經濟發展較快,文化水平比較先進,能夠對周圍地區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華夏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從黃河中下游向外發展,逐步形成了漢族﹔生活在中原地區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逐步向內聚集,形成了多民族融合互動、向內凝聚的自然歷史過程。此后,我國歷史上的政治局面大致可以歸為三類,即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建立的統一王朝、多民族王朝並立,這三類政治局面都表現出極強的向內凝聚特性。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通過中原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協同和帶動周邊少數民族發展,形成強大的向內凝聚力﹔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建立的統一王朝本身就是向內凝聚的產物,這些王朝入主中原后又極大地帶動了周邊少數民族向內凝聚的趨勢﹔在多民族王朝並立的時期,各並立的王朝都以正統自居,並極力爭奪中原地區的“正統”地位,即使在這樣的時期,大一統思想依然在起作用,中華文明依然表現出突出的統一性,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的內聚性依然在發展。這些歷史現象的產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秦朝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起點。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這表明,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內凝聚的結果使中華文明呈現出突出的統一性。

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多元一體”中的“多元”和“一體”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各民族內在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之間辯証和諧的共同體關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模式。目前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此為“多元”。不過,這些民族從來不是以相互隔絕、相互排斥狀態出現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形成了共同體,此即“一體”,這就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形成了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共同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56個民族這個“多元”在中華民族這個“一體”中得到充分體現。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救亡圖存的歷史。在外來侵略寇急禍重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各族人民手挽著手、肩並著肩,英勇奮斗,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凶極惡的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和自由,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保衛祖國、抵御外侮的壯麗史詩。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危急時刻,各民族總是能夠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生動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對於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對於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其豐富歷史內涵和鮮明時代價值。

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大地上各民族通過交往互動,逐步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和諧關系,共同營造了統一的共有精神家園。這個統一的共有精神家園容納和融合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最終融為一體,並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上中華民族雖曾遭遇很多挫折,但中華文明始終一脈相承、綿延至今,一個基礎性原因就是在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作用下,中華民族各民族擁有“融為一體”的共有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各民族擁有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國土是中華民族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的疆域和空間,是我們前輩世世代代留下來的極其寶貴的不動產。在中國歷史上,一切分裂國土的行為都沒有好下場,都受到了歷史的懲罰。現在和未來,一切妄想分裂國土的行徑也都不會有好下場。國家是中華民族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在中國歷史上,一切搞亂國家的行徑都受到了歷史的無情審判。現在和未來,一切妄想搞亂國家的行徑也必然遭到全體中國人民的反對和譴責。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教訓是,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現在和未來,一切妄想拆散民族的行徑也一定會遭到歷史的懲罰和人民的唾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我國先民創造的許多偉大文明成果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必定傳承中華文明,必然走自己的文明之路。

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今的2000多年裡,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中國歷史上的教訓時刻提醒著我們:國家分裂必然意味著社會動蕩,而社會動蕩則是生靈涂炭的開始,絕不能容許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告訴我們,國家統一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永遠都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

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命運所系。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表明,一個羸弱的國家不可能維護住國家的核心利益,不可能保護好各民族群眾,不可能給全體中國人民帶來幸福安寧。新中國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經驗充分証明,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才能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才是各族人民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命運所系。

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貢獻史學力量

古往今來,歷代中國人民都用自己的行動維護著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面向未來,我國歷史研究工作者應不斷深化研究,為傳承和鞏固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貢獻史學力量。

做好重大學術問題研究。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研究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重大問題為抓手,做好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學術研究工作。具體來看,我們要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講清楚中華文明是什麼樣的文明、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等等。

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國古代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所確立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中華民族始終把大一統視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大一統傳統和理念具有重要時代價值。中國歷史研究院首批重點課題之一《清代國家統一史》從國家統一的視角客觀闡述清代國家實現統一、鞏固統一和維護統一的歷史進程,較好地體現了大一統思想。我們要繼續做好古代大一統思想的深度研究,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大一統傳統與現代國家統一的有機銜接,不斷筑牢中國人民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

深入總結歷史經驗。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少數民族納入中國史,隨后的歷代史著都延續這個體例和傳統。這些史著真實客觀和系統地記載了中華民族各民族融為一體的歷史事實,體現出我國古代史學維護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擔當。今天,我們要著力提高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研究水平,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深入總結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實現、鞏固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經驗,揭示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規律,把握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推動有關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歷史研究不斷走深走實,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


融為一體 牢固凝聚(學術隨筆)

謝 湜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將“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作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深刻闡明了這一突出特性對於我們民族、國家、人民的重大意義。相較於世界其他民族發展史,像中華文明這種大地域文明還具有如此突出的統一性,是非常難得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支撐和傳承的結果。其中,有三個方面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治地理的理想建構,對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起到了塑造作用。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了大禹治水的開辟之功,以高山大川、江河湖海為地理標識,以河川貢道為聯結,劃分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在治水分州的基礎上,《禹貢》又描繪了一套以王畿為中心、由近及遠、漸次而成的甸、侯、綏、要、荒“五服”體系,提出以方五百裡或千裡的整齊劃一尺度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以期實現“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的境界。《禹貢》中的“九州”,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政治地理建構,其擘畫的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天下大一統格局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蘊含著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國家觀,寄托著濟世經邦之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視國家和民族利益為根本的大一統家國情懷。

治理制度的演進形成了上下貫通的凝聚力,對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起到了支撐作用。作為完整擁有黃河、長江兩條大河的大地域文明,中華文明具備適合農業開發和國家延續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歷代王朝國家和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都曾在這片大地域上探尋穩定的人地關系和制度模式,以期發展農業、繁衍人口、延續文化、穩固邊疆。秦漢王朝的疆域,已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的基礎。自秦漢開始推行的郡縣制行政區劃體系,總體上為歷代所遵奉。歷代王朝根據疆域規模、職官制度的具體情況,對行政區劃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合理化調整,並對行政體制加以改革。從體國經野、設官分職到逐步完善的選拔制度,治理制度的演進能夠為國家選拔人才,再通過體系化的職官制度將一批批官員派駐遼闊疆域的各個角落,確保中央的決策和政令得以達至基層、遠及邊疆。隨著朝代更迭和疆域拓展,這片廣袤大地的各個區域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地區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不斷加深,各族人民互動日益頻繁。一方面,中原地區的政權往往會選擇以達濟天下為國家追求,建立一統的統治秩序,並根據邊疆治理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選擇能夠實現疆土穩固和民族團結的國家經略。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遷徙、定居過程中也開拓著疆土、穩固著邊疆,並與中央王朝及其他民族地區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不斷加深,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根基不斷強化。

地域文化的認同形成了源源不斷的向心力,對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起到了傳承作用。盡管大一統的中國歷史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但也應看到,其中相互密切聯系的區域在發展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大一統的政治體系歸根到底需要通過穩固的地域文化認同得以確立和傳承。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地方政府就面臨著重整戶籍、清理財政、穩定秩序等艱巨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各地民眾常常依托社會組織和地方鄉賢士紳等,重建集體記憶,通過各種民間文本的歷史敘事,既強調舊制傳統,又適應新政改變,對社會組織加以維系和更新,確認並保護其資源、權利。在新的行政區劃得以建立的過程中,地域社會的差異性逐漸被納入國家制度的統一性。與此同時,許多外來的文化元素也被吸納到本土化、統一性的地域文化建構中。從文化意義上領悟這種包容多元的統一性,才能理解為何中國歷史上多次遭受變亂和挑戰,但統一的國家始終存續。此外,“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這類維護國家大一統的理念和舉措,不僅僅著眼於技術化的標准制定,更以知識和制度的方式,對地域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不平衡性以及朝代更迭所帶來的各地域間的矛盾加以調適。這樣的調適為地方經濟的發展、知識和技藝的傳播帶來了便利,從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制度文化和國家認同,通過源遠流長、未曾間斷的傳世典籍以及口耳相傳、日用不覺的禮儀習俗,將生生不息、繁盛多元的地域文化牢固地凝聚成博大精深、根深葉茂的中華文明。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統一性逐漸成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者為中山大學副校長)


修齊治平 興亡有責

家國情懷激發向心力和凝聚力

朱 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這是深入考察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得出的重要論斷。自春秋時期萌生大一統觀念后,在2000多年的歷史演進中,雖然統一與分裂的局面交織出現,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始終是歷史大趨勢。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國家統一的局面既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就要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全面理解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所激發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價值觀基礎是家國一體、家國同構。西周時期,族權與政權的結合使得家與國具有相同的內在文化機理和社會功能,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倫理。西周之后,這種政治倫理主要在儒家思想的倡導下,進一步實現系統化理論化。如《論語》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進一步引申出“修齊治平”的說法:“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漢代以后,基於這些重要思想而形成的家國同構秩序,成為歷代王朝奉行不悖的治理模式。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觀念,經由士大夫階層的傳承和弘揚形成了家國情懷,這種家國情懷是認同中華文明、維護中華文明的一種強烈表達。唐代韓愈所謂:“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於家”﹔宋代陸游臨終前賦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明代王陽明所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顧炎武在明亡之后宣稱:“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可以說,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社會愛國主義精神的思想基礎。

在充斥著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正是以家國情懷為基礎的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中華民族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重要精神武器,成為中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強大精神動力。尤其是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家國情懷對中華民族大家庭觀念的興起、愛國主義精神的高揚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初以后,為配合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圖謀,日本一些人不斷制造分裂中國、否認中華民族為統一體的各種論調。為了反擊文化入侵,中國知識分子以強烈的家國情懷對種種謬論進行有力駁斥。比如,大力宣傳“黃帝子孫”“炎黃子孫”,不斷強化關於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認同,使得這種帶有全民族泛血緣或象征性血緣關系的文化符號,在全面抗戰時期在中國廣泛傳播並得到多民族、多種政治派別的高度認同。一些學者提出中國境內的諸多民族同為一家的說法,如熊十力認為中華民族“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則有伯仲﹔統稱之,則是一家骨肉也”。此外,以顧頡剛、傅斯年等為代表的知識界人士,發動了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聲勢浩大的討論,有力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特征。這種中華民族大家庭意識的凝聚與廣泛流傳,激發了全民族抗戰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挽救國家危亡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對維護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來,始終高度重視家國情懷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推動家國情懷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唱出了各民族的心聲,成為時代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家國情懷,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讓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中得到進一步升華。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責編:胡永秋、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