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如果沒有手機,老人應該怎麼辦?

2月13日,某社交平台熱搜榜上出現2則與老年人有關的新聞,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其一是,重慶年逾七旬的李阿姨在超市門口參加免費抽紙活動,沒想到遭遇騙局導致微信被封。李阿姨因此擔心得整夜睡不著覺,她面對鏡頭哭訴:“這個終身不能使用,我要孤獨一生了。”
其二是,苟老漢居住的祖宅深處大山,周圍沒什麼鄰居,交通和生活都極為不便。兒女都希望能把老兩口接到城裡一起居住,但卻一次又一次遭到老人的拒絕。媒體因此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農村老人為何不願進城養老?
由第一則新聞,還引出了另一個熱搜話題:老人沉迷玩手機怎麼辦?老年人應該如何安度晚年,上述兩則新聞描繪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有的老年人重度依賴手機生活,甚至因此被揶揄為“網癮老年”﹔有的老人卻始終面臨巨大的數字鴻溝,並因此被比喻為“數字難民”。坦白說,外界很難判斷這兩種生活方式哪一種更科學,但可以肯定的是,兩種生活方式實際上對應著一種生存狀態:這些老人都需要關懷和慰藉。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后疫情時代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顯示,對比2017年和2021年的調研數據,感覺生活中離不開互聯網的老年人比例從57.50%提高至93.67%。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依賴手機和互聯網,一方面是因為網絡能給生活帶來便利,另一方面是因為網絡上有老朋友和老伙伴,對於活動范圍有限的老人來說,網絡社交更能排遣寂寞。
人至老年,難免會更加注重個人的心理感受,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裡,老年人更容易得到安全感。這既是李阿姨因微信被封而痛心疾首的原因,也是苟老漢夫婦不願離開大山深處的關鍵——無論物質條件如何,他們早已習慣了那樣的生活場景和方式。囿於心理和年齡等各方面原因,多數老年人都抗拒甚至畏懼改變,因為這意味著需要走出心理舒適區,踏足一片未知的區域。離開熟悉的環境,難免會令老人望而生畏。
實際上,大多數老年人對於晚年生活還有一種更高的期待:與安享晚年相比,他們更希望能為家庭和子女發揮余熱。無論是參加“免費抽獎”而上當受騙的李阿姨,還是放不下手頭農活的苟老漢,他們都是試圖証明自己的價值。為人子女,不僅應該體諒老人的良苦用心,而且有必要多關注老人的精神生活——隻有讓老人感受到溫暖和被人需要,他們才不至於陷入騙子精心設計的圈套,或者是在遠離子女的地方孤獨老去。
家有老人,子女不妨“常回家看看”,關心老人的生活狀況和質量,也是精神贍養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其追問“老人沉迷玩手機怎麼辦”,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沒有手機,老人應該怎麼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