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高端家教”受追捧,“雙減”還需進行需求側治理
月薪兩三萬元,高端“保姆式家教”登上熱搜,引來許多網友驚嘆。
“雙減”之下,學科類培訓機構被嚴格監管,但住家教師、一對一輔導等迅速滋生。這些私教,借以“高端家政”“高級保姆”的形式在市場自由流動,與監管部門玩起“躲貓貓”。
今年9月,針對學科類培訓轉入“地下”,換個“馬甲”逃避監管等隱形變異問題,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其中就包括違反培訓主體有關規定,証照不全的機構或個人,以咨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
教育部的態度很明確,那些動歪腦筋、“暗度陳倉”、資質存疑的地下學科類培訓,無論穿著什麼“馬甲”,都在堅決查處的范疇之內。之所以要對此類行為予以嚴肅整治,除了是為了落實“雙減”方針,更是因為教育天平不容傾斜,教育公平更不能被金錢破壞。
當然,不容回避的是,相關查處存在“三難”——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談到對這類違規培訓進行監管時,就提到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行為隱蔽性強、多變性強,存在“認定難”問題﹔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行為証據難以保存、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存在“查處難”問題﹔以及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分散、無序,線索來源有限,存在“監管難”問題。
目前看來,對於中介機構發布廣告,向家長推銷這類“業務”,監管部門是相對比較容易查處的。對於明確提到進行學科類培訓服務的,監管部門可以直接取締,廣告、宣傳就是查處的依據。而沒有公開提到,是在具體談業務時,再私下溝通的,以及私下聯系,走進家庭的變異培訓,則主要依靠學生、家長舉報,或者鄰居舉報。但是,這樣的舉報十分有限。畢竟,除非發生糾紛,自己舉報自己的學生或家長不會多﹔而鄰居舉報,也多被認為“多管閑事”。
要從根本上治理私教問題,還在於引導家長減少“填鴨沖動”。
“雙減”意見對校外學科類培訓進行嚴格監管,屬於供給側治理,但如果不能有效疏導家長的培訓需求,在公開的培訓受限后,培訓就會轉到地下:一種是“別墅式培訓”,即沒有合法資質的機構,在小區租房開展培訓,遇到查處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另一種是家長請“私教”,學科培訓老師上門進行家教。
從需求側治理與疏導,首先要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必須指出,如果仍按照單一的分數評價、選拔學生體系,學生要進更好的學校,就得有更高的分數、名次,家長難免存在培訓焦慮。隻有扭轉“唯分數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給學生創造多元的成才空間,學生和家長才有更多的選擇可能。
同時,要提高學校教育質量,通過學校教育提質增效,滿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減少對校外培訓的依賴,必須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一方面,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提高薄弱學校教育質量﹔另一方面,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激發學校辦學活力,開展個性化教育。除此之外,還應開展高質量的課后服務以及社會公益托管服務,為放學之后,以及節假日、雙休日在家的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去處。這需要解決經費、師資建設、課程活動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建立長效機制。
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強對家長的教育引導,讓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摒棄功利的教育觀和成才觀,使家長根據孩子的個性、能力,為孩子規劃適合的成才道路。在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后,家長也可以逐漸從“教育軍備競賽”中走出來,學校和社會輿論應該倡導科學育兒理念,不再刺激家長的焦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