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以督查為契機 破解貨車行路難

老鷹

2020年10月10日08:38  來源:北京青年報
 

根據群眾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台反映的線索,國辦督查室日前就貨車行路難問題開展實地暗訪。據新華社報道,督查組在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缺乏統籌平衡和精細化管理,對部分路段貨車通行一“限”了之,令不少企業和貨車司機苦不堪言。(相關報道見04版)

貨車通行是否暢通,不僅關乎貨車司機的權益、相關企業的利益,還關系到物流效率、物流成本,繼而影響物價與經濟發展。上述地方無論是設置不合理的限高杆,還是通行証辦証流程長、環節多、數量少,或是違規設卡隨意執法,除了讓貨車司機苦不堪言外,還帶來其他不良影響。

之所以對貨車隨意限高、限行、限証,據說是緣於大氣污染防治的壓力,以及出於保護城鄉道路需求。部分貨車排放不達標或者違規超載會污染空氣、破壞道路,但需要治理的是貨車司機的違規行為,而不是違規設“限”,影響貨車司機正當權益和物流發展。

以隨意限“高”為例,按照公路工程技術標准,高速、一二級公路的淨高應為5米,三四級公路的淨高應為4.5米。然而督查組發現,一些地方的限高標准隻有2米多,導致貨車不得不繞道而行或者不得不借道逆行。

隨著國辦督查室介入,相關地方已對轄區內公路限高限寬設施和檢查卡點重新開展摸底排查和清理規范,拆除違規違法設置的設施。這說明督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督查之后能否徹底解決貨車行路難仍是一個問號,因為去年全國開展過專項清理,但一些地方敷衍了事。

筆者以為,應以此次督查為契機徹底解決貨車行路難。首先,督查組發現存在設“限”亂象的部分地方,要吸取之前專項清理效果打折的教訓。有關地方既要認識到貨車行路難給經濟社會帶來多重影響,也要意識到防止大氣污染、保護路面的做法簡單粗暴,不能是“我的地盤我做主”。

其次,公路隨意設“限”亂象或許不止存在於督查發現的地方,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徹底整治。有關方面既可以開通多種舉報渠道,鼓勵貨車司機舉報違規設“限”,也可以組織多個督查組深入到各地進行實地暗訪。對違規設“限”行為不僅要糾正,也要對有關責任人依法依規進行追責。

另外,有關專家建議,應當完善管理制度和提高技術標准,未來應通過人工智能手段合理安排出行和物流運輸,此辦法值得有關部門統一推廣或早日嘗試。如果能通過技術手段掃清公路違規設“障”,保障貨車司機正當出行權益,無疑造福經濟社會。

治病還需治根,既然一些地方隨意設“限”是緣於大氣污染防治的巨大壓力和出於保護城鄉道路需求,還應該從這兩個角度入手。比如,在大氣污染防治考核中,還應該兼顧貨車司機正當權益是否受影響。再比如,保護城鄉道路要從“治超”入手。總之,不能“病急亂用藥”。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政府,不但在降低物流成本,還積極促進物流業快速發展,而一些地方在城鄉道路上亂設“限”,是給物流增加成本,給物流業“添堵”。因此,治理這類亂象要力求徹底,讓物流企業和貨車司機“輕裝上陣”,讓行業發展“快馬加鞭”,這也是公眾所盼。

(責編:郝晨錄、朱一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