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環評事件有了處理結果:深圳市生態環境局近日發布多份失信記分決定書和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建設單位深圳市交通運輸局、代建單位深圳航道事務中心和編制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分別處以100萬元、200萬元和32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6月9日《羊城晚報》)
今年3月以來,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環評事件不斷發酵,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官方公眾號多次報道和評論此事。4月15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評文件在建設單位自主公示階段,暴露出抄襲、造假問題,性質十分惡劣,已責成廣東省、深圳市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嚴肅查處,將處理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
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迅速對上述事件展開調查,並作出處罰決定。其中,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對深圳市交通運輸局處以100萬元罰款,讓人印象尤為深刻。
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政府部門作為機關法人,屬於上述規定的范疇。此外,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存在基礎資料明顯不實,內容存在重大缺陷、遺漏或者虛假等,由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建設單位處五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照來看,此次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對該市交通運輸局罰款100萬元,並未超出法定幅度,可以說是過責相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部門不僅沒有違法特權,相反,政府部門更應帶頭遵守法律。交通局作為政府部門,於情於理都應該比公民及其他法人、組織做得更好,而不是“扯后腿”。這裡,“環境局罰交通局”生動反映了秉公執法、一視同仁的執法理念,值得肯定。
“環境局罰交通局”,並把交通局推向社會監督的“聚光燈”下,意味著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將要從自己的賬戶中,拿出100萬元支付給國庫,並將影響該局的年度績效考核,代價不可謂不大。此事向社會昭示,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無論是政府的哪個部門,都應當堅守法律底線,不碰法紀紅線,否則必將自食其果。
現實中,隸屬於同一級政府的一個部門對另一個部門開出“罰單”,類似案例並不多見。深圳市“環境局罰交通局”,堪稱公平公正公開執法的具體實踐,突出彰顯了法律權威,釋放了“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強烈信號。在此基礎上,還應當追問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的是:究竟是誰未能履行應盡的審核和監督職責?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紀檢監察機關應當就此事進行責任倒查,並依照黨紀政紀,對相關領導和責任人員進行問責。隻有捅到失責瀆職者痛處,讓其付出沉重代價,方能形成震懾,以儆效尤。
“環境局罰交通局”,不失為一堂鮮活的法治教育課——既是對相關部門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的一次法治督促,也是向全社會進行的一次深刻的法治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