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為什麼強調“君子慎其獨”

2020年04月04日08:03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為什麼強調“君子慎其獨”

之所以想到“慎獨”這個話題,是因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段日子裡,人們獨處的機會太多,時間太長了。且不說前兩個月全民居家封閉隔離,即便是在疫情已明顯好轉的現在,也還是有很多人需要呆在家裡,如從境外回國人員,以及新冠肺炎確診病患的密接者等,都需要按規定進行為期十四天的隔離觀察。

除此之外,還有大中小學生也大都沒有開學,雖然某些省份的高三初三學生已陸續開學,但其他年級大多數學生依然宅在家裡。延期返校是一種看似笨拙卻行之有效的降低感染風險的方法,從眼下疫情全球蔓延的態勢看,學生們居家學習生活的日子,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在工作生活張弛有度的時候,居家的日子是很有吸引力的,不過,一旦在家呆的時間長了,很多人都難免心煩。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間,原來的一個假期,恰好能維持一種“相看兩不厭”的關系,再久一點,就有可能將這種平衡打破。一些輔導小學生作業的家長,時常處於內心崩潰的邊緣,許多處於叛逆期的中學生,剛好遇到將要進入更年期的家長,各種“斗智斗勇”在所難免。家有大學生或研究生的家長,學業是不用操心了,卻又有了其他的煩心事,在“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好”的家長眼裡,自家的孩子總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這也看不慣,那也不順眼,子女們自然也希望早點兒開學,擺脫嘮叨起來沒完沒了的父母。

今年這個漫長的“寒假”,對學生及家長來說確實是一個莫大的考驗。與中小學生們要在家長的監督或陪伴下上網課不同,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學習要“自覺”得多,一般無須他人督促。不過,筆者所提及的在防疫期間尤其要“慎獨”的對象,恰恰就是這些大學生和研究生。

這倒不是不相信學子們的自我克制能力,而是基於一種對人的普遍的惰性的觀察。對老師來說,網上授課是一種很有趣的體驗,上課前幾分鐘打開“騰訊會議”的“會議室”,把會議號發給學生,邀請他們來“開會”,也就是來上課。看著學生們陸陸續續進了“教室”,把課件以共享的形式上傳后即可開講。學生們雖然分散在全國各地,倒也不必擔心因睡懶覺而“遲到”。老師可以實時監測學生的“到課率”,還可以了解到那些提前離開教室的,隻要願意,很容易就能“揪住”逃課的學生。課間休息時還可以喂一喂魚,澆一澆花,上課和家務兩不誤,這種體驗還真是不一般。

不過,這種對老師來說有諸多便利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未必覺得有多好。前幾天的“課堂”上,聊到疫情之下返校日子的遙遙無期,問及學生們的感受,大家的回答大同小異——有的說“在家呆得夠夠的”,有的說“想念圖書館”,有的感慨“沒有氛圍”……總體來看,能體會到他們對校園生活的渴盼。

確實,在人生中最活力四射的年紀,卻不得不宅在家裡,上網課雖也能學到知識,但缺少的正是那種“氛圍”。課堂上老師在三尺講台上走來走去的身影,自習室裡同學們埋頭苦讀的樣子,圖書館裡疊床架屋的書架所隱喻的書海,宿舍裡有關八卦或讀書的臥談會,都是不一樣的氛圍。

相反,呆在家裡很容易讓人變得懶散,因為無須趕時間去教室上課,也無須按點兒去食堂吃飯,不必去自習室或圖書館佔座位,而可以一覺睡到“自然醒”,早飯與午飯“合並”吃,洗漱的步驟也大可以節省,在無人打擾的午后,可以把電視劇一直刷下去,直刷到半夜三更,甚至東方既白。這樣的日子久了,很容易渾渾噩噩甚或有些頹廢,生活的方向也會變得越來越迷茫。

所以,在這靜待返校的日子裡,進行一點“慎獨”的說教似乎是很有必要的。人在獨處的時候,很容易放鬆對自己各方面的要求,這大概也是《禮記·大學》在講到修身時,特別強調“君子必慎其獨也”的緣由。“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在家閑居時什麼不善的事情都可以做出來,隻有見到君子后,才會遮掩躲閃,藏匿起其不善之行為,表面上裝出善良恭順的樣子。即便君子,也要時時心懷戒懼,即便在獨處時也要慎重,不可苟且。我們在這裡不討論德性的修養,也不說“君子”“小人”的問題,而是想到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在獨處時,各方面都難免鬆懈,在學業上更是如此。

這就需要我們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我們可以制定一些必須完成的“小目標”,比如每天讀五十頁書,一周寫一篇讀書筆記等,就像一位學者所說,“讓時間成為你的壓力,要在限定的時間內把事情完成”。這個時候,“小目標”就會成為你“獨處”時的他者,監督你不偷懶,不敢鬆懈,終至小有所成。

(責編:段星宇、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