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解碼顯著優勢:鑄就各民族團結進步的光輝事業

2020年04月03日05: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的話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衷共濟,鑄就了各民族團結進步的光輝事業。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顯著優勢。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科學內涵?如何認識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必然性?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怎樣形成的?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3日 09 版)

凝心聚力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人民觀察)

何星亮

內容提要

民族越團結,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力量就越大,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水平就越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共同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強大思想保証和精神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我們要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這一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我們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確立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把各民族一律平等寫入憲法,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70多年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充分彰顯了這一顯著優勢。我們要不斷鞏固和發展這一顯著優勢,不斷增強民族團結進步的力量,讓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推動各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

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石。我國憲法第四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原則主張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無論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如何,無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差異多大,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各民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全國人大代表包含各民族代表,全國政協設立少數民族界別,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同志指出:“各族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共同當家做了主人,終結了舊中國民族壓迫、紛爭的痛苦歷史,開辟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紀元。”

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而民族團結又會促進民族平等。習近平同志強調:“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前提,也是民族地區長治久安的基礎。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把民族團結作為民族政策的重要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共同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民族團結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相輔相成。各民族越團結,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力量就越大,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水平就越高。堅持共同繁榮發展的價值取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長期以來,我們通過制定政策、採取措施、構建機制,加快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比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通過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等,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步伐,不斷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發展差距,逐步消除因歷史和環境等原因造成的民族之間發展差距,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70多年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和錦繡河山,共同書寫了源遠流長、舉世矚目的中華民族歷史,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自強不息、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近代以來,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各族人民同舟共濟、共御外侮,譜寫了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共同締造、鞏固、發展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強大思想保証和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不斷夯實各民族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增進各族人民加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思想自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著眼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好各項工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意識就越強,社會就越和諧穩定,保障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基礎就越牢靠,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礎就越穩固。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黨的十九大對黨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2019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通過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的關系。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就能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大治理效能

充分發揮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要求我們在把握優勢的基礎上更好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通過與時俱進創新完善制度來鞏固和發展顯著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體現了“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的脫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2年至2019年,民族地區累計減貧2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1%下降到4%。同時也應看到,一些民族地區困難群眾較多,要確保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仍面臨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完善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們要貫徹落實好這些主要部署,使之在實踐中落地生根、發揮效力,提升黨員、干部治理民族事務的能力,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大治理效能。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道路關乎方向,決定前途命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是保障各民族團結進步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誰也離不開誰,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民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挖掘創新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文化形象,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上,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就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今天,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一起做增進和培養民族感情的工作,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同時,也要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趨勢、新特點,推動各項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與時俱進,促進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應當看到,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仍然落后於全國平均水平,一些特困地區、深度貧困群眾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要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加快民族地區改革發展步伐,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完善針對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區的差別化區域政策,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實施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推動新時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3日 09 版)

把好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楊聖敏

民族事務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我國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証。

處理民族事務、解決民族問題,必須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消除民族之間的不平等,是馬克思主義主張的消滅階級差別的任務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解決民族問題、制定民族政策中始終貫穿民族平等這一重要原則。

面對眾多民族統一在一個國家之內的多元一體歷史傳統,面對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廣泛、交錯雜居的現實條件,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條件結合起來,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涵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這一制度既保証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顯著成就,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縮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不斷鞏固。從實踐效果看,這一制度展現出良好效能和明顯優勢。

歷史上,我國各族人民都為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創造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幾千年來,我國各民族形成團結統一的大趨勢,推動中華文明綿延5000多年,不斷繁榮發展。各民族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經濟、社會與文化,同時互相交流、互相學習,日益走向更加緊密的團結統一。

從現實條件看,我國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頻繁遷徙、廣泛交融,逐漸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這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現實基礎。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為基礎,建立不同類型和不同行政級別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維護少數民族聚居地方民族關系的和諧穩定,還可以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地區資源富集、地理風貌獨特等優勢,促進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由此可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是“飛來峰”,而是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多元一體歷史傳統,根據我國各民族分布格局的現實條件進行制度創新的成果。

綜觀當今世界,不同國家在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方面採取了不同制度。制度適不適合,對民族關系、國家發展影響很大。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妥善處理了中華民族與各民族、國家與民族地區的關系,是統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有機結合。

團結統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沒有國家的團結統一,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統一是民族自治的前提和基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為了更好發揮少數民族積極性、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水平。從民族地區實際出發推動改革發展,最終都是為了把各民族緊緊凝聚起來,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國家更加統一穩定、繁榮昌盛。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好制度,是具有生命力和優越性的好制度。我們要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這一制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民族學學會名譽會長)

尊重歷史 合乎國情 深得民心

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張 健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歷史和實踐已經証明,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尊重歷史、合乎國情、深得民心,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70多年來,我們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依法治國,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相統一的必然結果。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心任務:對外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謀求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對內消除民族壓迫、民族歧視,謀求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進步。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新中國,引導各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徹底結束民族壓迫和剝削,確立並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理論與政策、制度和法律,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大把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並對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出重要部署。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中逐步探索形成的,是在為各民族人民群眾謀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進程中確立的。

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指導下,我們黨結合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民族理論。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國各民族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砥礪奮進、交流交融而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發展的一大特色,是發展的有利因素,也是發展的歷史方向。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証統一。全面深刻理解中華民族與各民族、國家與民族地區的關系,是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照搬他國模式,是我們黨根據我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在處理民族事務的實踐中與時俱進完善頂層制度設計、汲取基層開展民族工作的有益經驗而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在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依據這一現實基礎,我們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在這條道路上行穩致遠的制度保障。

當前,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各族人民更加需要手挽手、肩並肩、心連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夯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基礎,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共同團結奮進,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為雲南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3日 09 版)

(責編:李楓、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