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舉國上下仍在抗擊疫情,一些地方為“逆行者”們出台的獎勵措施已經公布。如湖北公布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參加2020年中考時,可在其錄取總分基礎上增加10分錄取﹔如四川宣布為一線醫務工作者子女提供一次按意願選擇學校機會﹔河南省也宣布防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入學時可享受一次照顧等等。
這些政策初衷雖好,但在網絡上並不是沒有爭議。比如就有人認為,中考加分可能傷及教育公平,對其他考生不公平。
毋庸諱言,對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所有“逆行者”,如快遞小哥、外賣騎士、網約車司機、志願者、工人、警察等,都該有所獎勵。就以醫護人員來說,據統計已有1700多名被感染,多名因公殉職,就在昨天,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殉職也在網絡引發齊聲哀悼。“逆行者”所面臨的,是一滴飛沫、一個傷口就可能致命的險境。對他們進行獎勵,這不是交換,更不是買賣,他們走向疫區時義無反顧,沒有人提私人要求,唯願平安歸來與家人團聚。這時,解除他們的挂念擔憂,這是社會的良心,也是一個社會的本分。
加分關照子女之所以引發爭議,是因為有人認為其可能傷及教育公平。公平是一個社會價值倫理最為核心的元素,尤其是在競爭性領域的公平議題,極容易引發社會討論。但是,教育公平也是嵌入社會公平的一個子命題,從社會全景觀察,拿出部分社會資源進行獎勵,既是理所應當,也是必選項,是社會維系其正常運轉必須支付的“成本”。
給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加分之所以引發討論,是因為社會知道教育資源是個稀缺資源。但獎勵的內容,就應當是緊缺資源。就以有人提議的金錢獎勵來說,如果要對得起、配得上醫務人員的付出,也必將是一筆巨大的社會公共財富。隻要獎勵,必然涉及他人利益,必然拿出一部分公共利益。
但在疫情之下,“逆行者”以生命維護公共利益,社會當然應該用緊缺的、關鍵性的資源進行獎勵,若只是無足輕重且其他人都滿不在乎的社會資源,那麼何以激勵,何以明確社會的價值導向?
在更大的公平框架內,其他群體同樣不能落下。比如工人、環衛工、快遞小哥、外賣騎士等,在關鍵時刻可以說是他們用生命証明了他們與一座城市命運與共,還有什麼能比這些更能証明他們值得被城市接納?那麼,這些人是不是理所應當地解決落戶問題,是不是應該讓他們感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給醫護人員子女加分雖然引發了討論,但這種討論是值得的。這對社會是個提醒,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社會不吝贊美,但不能停留在紙面、嘴上。要讓他們感到這個社會的公平,比如讓醫務人員的勞動付出與金錢收入成正比,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讓社會各群體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等等。
網上曾有句話:有些人,武漢人遠在天邊,就喊“武漢加油”﹔武漢人來到身邊,就又罵又關又抓。在未傷及自己利益、不用支付成本時,總是不吝贊美的﹔當需要支付成本時,往往又面目一變。在這種緊急時刻,社會總體安全遭受重大威脅之際,獎勵奮不顧身者的,就該是社會資源的稀缺部分。
須知,他們在前面可能付出的,是一個人的全部——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