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這樣的愛心捐款,該不該收

王鐘的

2020年02月13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地心存善意的人紛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武漢和其他疫情較重地區加油。

  然而,媒體報道中,一些高齡老人捐款的事跡卻讓人感到五味雜陳。比如,湖北武漢93歲的抗戰老兵明學純捐款時說,“隻有15000塊錢,錢不夠,向女兒借5000塊錢”﹔重慶87歲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攢了30多年的積蓄20萬元……疫情之下,每一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對老人的愛心應當肯定,畢竟,在老人的生活經驗裡,捐贈善款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辦法。這種不計個人得失榮辱的善舉讓人感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但也應看到,這些高齡老人本身收入不高,為了抗擊疫情捐出了畢生積蓄。對此,網友也發起了“要不要讓老人捐款”的討論,很多人擔心此舉會影響老人的生活。

  當前,抗疫一線最匱乏的不是資金。國家有充分的資金保障,社會上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也能提供更集中的善款。老人捐款固然能夠釋放善意,但如果因此影響他的晚年生活,顯然有悖於社會道義的彰顯。何況,來自老年人相對分散的善款如何合理使用,如何監督善款的流向等問題,也給確保愛心落到實處帶來了考驗。

  對此,一些地方已經明確給出了態度。比如,對老人捐款盡可能勸阻,將已經收到的款項退還給老人及其家屬等。據報道,山東省桓台縣一名87歲的孤寡老人到村委會捐款,被工作人員勸回,這種人性化的處理方式,並不會影響善意的傳播,反而受到了網友的好評。

  實際上,“要不要讓老人捐款”,牽涉到現代慈善理念的問題。慈善是為悲傷的人或事作貢獻,但隻有悲情不是慈善,慈善的意義也不是放大悲情。盡力而為、盡己所能是現代慈善的基本特征。每個人能力不同,“能者多勞”才是符合慈善倫理的日常。正因如此,許多知名企業家同時從事著慈善工作。按照人們習慣的說法,“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企業家的財富來自社會,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除了積極履行納稅義務等法定責任,慈善也是其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普通人不必參與慈善。人們參與慈善的方式有很多,捐錢只是其中一種。比如,年輕人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擔任防控疫情的志願者﹔掌握一定資源、人脈較廣的中年人可以發揮組織作用,在社區防控工作中盡己所能,協助專業的社區工作做好人員登記等工作,阻止疫情蔓延。

  老年人安享晚年,不僅是社會對他們的美好期許,在老齡化趨勢下也是控制社會養老成本的重要途徑。在群防群治的抗疫行動中,老人應及時更新觀念,主動戴口罩、勤洗手,用實際行動體現科學抗疫。同時,在參與慈善的過程中,他們也要做好溝通,取得家人的信任和支持。

  一個文明的社會,老人的善意應被理解也應被妥善處理。分人群、分角色地引導公眾參與慈善,企業、名人以捐款或設立慈善基金會的方式參與,有專業技能的人在具體救災、抗疫行動中發揮突出作用,而作為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就不妨當好家園的守護者。

  (作者:王鐘的,系媒體評論員)

(責編:仝宗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