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一些專業核心期刊為何經不起“深挖”

胡波

2020年01月17日07: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一些專業核心期刊為何經不起“深挖”

  新年伊始,繼一篇吹捧“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奇葩文”刷屏后,另一份核心期刊《銀行家》又火了。有學者發現,該期刊主編在雜志開設的“父子集”專欄中,長期刊發自己的書法作品和年幼兒子的散文,至今已有數十篇。目前,《銀行家》雜志社的上級主管單位山西省社科院回應稱,將對雜志社進行全面整頓,對主編王鬆奇進行相應處理。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句話雖有些江湖氣,但本該是純潔的學術平台,更不能因為“學術不端”而沾染江湖氣。要知道,網絡是有記憶的,是會留下痕跡的,不要覺得專業學術期刊、學術論文根本沒人看,就可以膽大妄為。你的文章隻要一收錄進“知網”,就會被更多人下載和瀏覽,成為一種可傳播的公共產品。那些違背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的“出格”論文,都有可能被讀者“挖掘”出來。

  筆者也有發表論文的需求,依照平時向期刊投稿的經驗來看,能夠刊發如此吹捧導師文章的核心期刊,畢竟是極少數。在當下的核心期刊評價體系下,為了躋身於“核心”的行列,不少期刊還是有著“核心”的焦慮,有的期刊非常注重辦刊的質量,為了贏得學界的口碑,始終堅守學術的初心和底線。當然,也有期刊為了提升“影響因子”,在學術競爭的賽道上“抄近道”。

  筆者發現,在不少學術期刊尤其是在一些不知名、學術水准較低的刊物中,設置跟期刊本身定位和研究領域完全不搭邊的“板塊”的也不在少數。我們當然可以批評這些期刊定位模糊不清,浪費學術資源。但是,深層次地看,這與當下學術評價的生態系統也不無關系。眾所周知,高校教師職稱晉升、研究生評獎評優以發表論文為重要評價指標,這導致高校師生發表論文的總體需求增大,而一些刊物很能“認清時勢”,順勢而上,什麼板塊都會設置,既收取了高額的版面費,也滿足了師生的實際需求,供需雙方之間似乎達成了一種“共謀”。

  此外,一些學術評價機構對核心期刊的評價,往往也隻注重“影響因子”這個單方面的定量因素,並不會考慮期刊定位、板塊設置、編輯加工質量、讀者滿意度、社會影響力等定性、綜合性因素的權重,這也是導致一些核心期刊容易產生“怪現狀”的根本原因。

  當下,對於那些在審稿機制上存在漏洞,或並無實力維系辦刊能力和要求的核心期刊而言,單靠其內部自律建立“自糾自查自改”的機制,幾乎是緣木求魚,難以起到實際作用。要改變一些核心期刊“掉價”的問題,除了要建立科學、完善、全面的評價體系,還要引入第三方評審、監督和管理的責任。政府主管部門通過建立核心期刊“黑名單制度”,對學術期刊進行相應的約束和懲罰,保証辦刊的合規合法性,使其經得起輿論、學術共同體的考驗,從而促進形成更加健康、有序的學術期刊生態。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