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的有益探索

李蕾

2019年12月19日08:0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的有益探索

  近年來,中國電影創作可謂題材多樣,愛情、科幻、動作、戰爭等不同類型的精品力作紛紛涌現,不斷向著藝術和思想的縱深處拓展。在這種背景下,《烈火英雄》《中國機長》《流浪地球》《天·火》等國產大片不斷涌現,彌補了災難片表現不盡如人意的缺憾,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近日上映的《天·火》,首次試水火山爆發題材,以震撼的視效和真摯的情感,激發了觀眾關於“人與自然的關系”“救人與自救”“中國式父女關系”等話題的討論,更引發了社會輿論對於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現狀的關注。

  災難類型片以人們應對地震、洪水、火災等極端情況時的表現為主要內容。優秀的災難片,既能營造出富有沖擊力的視聽效果,也能激發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引導社會各界的積極思考。要完成這樣一部影像作品,往往需要科學的制作流程、成熟的拍攝技術、巨大的投資體量、專業的攝制團隊等諸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從某種程度上說,災難片就是檢驗一個國家電影工業化水平的試金石。《2012》《后天》《星際穿越》……一提起災難片,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基本上都來自國外。長期以來,歐美國家佔據了世界電影市場災難題材電影創作的主角位置,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制作水平,都遠超其他國家。不過,《天·火》的出現,為中國電影產業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創作方向,讓人們看到了國產災難大片崛起的希望。

  在《天·火》主創團隊的努力之下,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火山噴發時的山崩地裂,岩漿流淌時的沸騰翻滾,火山灰襲來時的遮天蔽日,飛石如流星一般砸向人們時的猝不及防,熔岩暮靄靜電的淒美夢幻,人們駕著車逃生時的“速度與激情”……《天·火》視聽上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是直接的,一波又一波的奇觀之下,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絕境逃生的驚心動魄。從大全景到近景,展現火山不同階段、不同程度、不同量級的爆發,對這個“反派角色”進行了立體、極致的刻畫。為達到這一視聽效果,團隊拜訪眾多地質學家,為場景找到合理根據。《天·火》拍攝及后期制作耗時兩年,有近2000位電影人參與,在2000多個鏡頭中,視效鏡頭佔比達到80%……為了呈現真實的災難場景,劇組在拍攝過程中消耗了500公斤炸藥,採購了20噸火山灰。

  《天·火》對災難片的探索並沒有停留在單純專注於視聽效果的淺表層面,而是將強烈的“重工業”氣息與中國式情感表達進行對接融合。盡管該片有多位外國電影人參與,但創作的主操盤手還是中方。比如在情感戲的拍攝中,導演非常尊重中方的意見,人物設定、人物情感關系的構建,包括台詞,主要由中方把控。劇本由美國編劇和中國編劇共同創作,美國編劇給出劇本框架,中國編劇將其進行本土化改造,加入更多中國元素。所以我們看到片中李文濤和李曉夢這對父女之間“你想要我安全,我想要的是安全感”的含蓄隔閡以及關鍵時刻為了彼此可以犧牲自己生命的真摯熱烈。這是在全球電影市場上凸顯出巨大影響力的中國電影業與擁有豐富經驗的國際電影人之間的一次深度合作。在這次嘗試的過程中,我們對中國故事如何進行國際化表達的問題產生了新的認識。中國電影產業要想形成完善的工業體系,必須生產更多具有競爭力和傳播力的高概念電影。可以說,《天·火》作為一部具有全球商業制作背景的國產災難大片,為提高中國電影工業水准進行了一次有益嘗試。

   (作者:李蕾)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