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好教育培訓這塊“蛋糕”,應探索長遠的行業發展模式,高門檻進、穩路徑退。
據12月16日《光明日報》報道,近日,一家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舞蹈機構門店忽然關閉,一位家長表示,自己剛剛交了兩萬余元學費。該機構其他校區的學生家長馬上選擇退費,唯恐陷入更大危機。近來,一些培訓機構相繼“爆雷”,在上海,韋博英語多家門店倒閉,引發了眾多家長投訴,僅上海一地,12345信訪渠道就收到來自該機構學生家長的7500余封投訴。
“給孩子的教育做點投資都這麼不省心!”家長的吐槽戳中培訓機構亂象。培訓機構“爆雷”已經不是新鮮事,其中有個別培訓機構違規運作、惡意停辦,預付學費的家長“錢課兩空”﹔有的大規模合並,學員剩余課時作廢,或不得不轉學到新機構﹔還有的與網貸平台合作,讓學生及家長背上貸款。
這些“爆雷”的培訓機構有著相似的擴張模式,即吸收社會資金和預收學費作為投資,在各個城市跑馬圈地,營造出財報的虛假繁榮,進一步刺激投資和擴張。這背后有著資本的魅影。而培訓機構實際的增收來自學費,一旦家長不再續費,風投就不會跟進,機構很快就會資不抵債。
還有,培訓市場競爭升級,線下生存空間被極大壓縮。在線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導致市場迭代,比如韋博英語80%以上的業務來自成人英語,但是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很多成年人把英語學習轉移到線上,壓縮了線下培訓的空間,使得線下培訓市場的擴張並不如投資人期待的那麼理想。
為遏制這類培訓機構“爆雷”現象,國家和地方陸續出台政策。比如去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北京市有關部門也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對校外培訓機構的運作尤其是有關收費行為作出制度上的規范和細化。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不少培訓機構通過打“擦邊球”或違規操作,對政策玩變通。
時下,無論是教育培訓機構,還是健身、分時租賃汽車等涉及預付費和大規模擴張圈地的行業,普遍沒有實現盈利。一旦叫停預付費或政策收緊,對這些行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如何健全退出機制,避免企業一夜跑路,用成熟的市場機制驅逐“劣幣”,需要相關部門更深入的探索。
有專家建議,在培訓機構中推行黑白名單制度,對通過審批登記的,在網上公布其名單及主要信息,並根據日常監管情況及時更新﹔對有負面行為的、未經批准登記、違法違規舉辦的,將其列入黑名單,並按有關規定實施聯合懲戒。
培訓教育行業的快速興起,在服務學習型城市建設、促進終身教育事業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等方面發揮了作用,已成長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做大做好這塊“蛋糕”,應探索長遠的行業發展模式,高門檻進、穩路徑退。
今年年初,中辦、國辦發布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持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規范培訓行為,強化監督管理。希望更嚴密的監管舉措能有效引導培訓機構回歸教育的初心和本位。